中青在线:
2010年5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学

应试魔咒逼出的孤独自学路

家长:保送中科大,也请莫效仿
本报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刘贞 彭雪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小清(化名)刚刚被保送至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是别人眼里成功的孩子。但她也是个有些特别的孩子,初三就离开了学校,在父母的指导下,走上了完全自主学习之路。

    “还是别把孩子的名字公开吧,我们走到今天不容易。”文弱的宋女士跟很多妈妈一样,总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因为超级喜欢钢琴和数学,小清从小学就开始只上半天学,初中前两年,她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全时学生。所以在小清头脑中那10多年的学校生涯,充斥着冷言冷语和歧视。小清的父母也经历过无数内心的挣扎,还要顶着周围人不理解的压力。

    在这条不同寻常的求学路上,这家人像独行者一样经常碰壁……

    也曾尝试上学

    小清4岁半开始学电子琴,7岁半就考九级了。

    到了三年级时小清开始改学钢琴,宋女士说,为了不埋没女儿的潜质,他们跟学校商量让孩子上半天课、半天练琴。面对特长突出的小清,学校同意了宋女士夫妇的请求。

    改成上半天学后,小清的校园生活发生了变化。

    一天中午小清没回家,被数学老师留下了。

    原来,数学老师规定:一道题目中如果既有“{”又有“[”还有“(”时,一定要按从里到外的顺序一步步地解,在本子上抄时也要每种括号一行,不能两行并一行,也不能省略。

    小清觉得这样太繁琐,没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便被留了下来,一遍遍地重抄。倔强的小清在课桌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你不是好老师。”

    小清跟数学老师从此产生了矛盾。

    还有一次,小清因为没完成前一天的口算题又被留在学校了。

    为了提高口算能力,老师每天都会留16道口算题。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一旦学生没有完成,无论什么原因第二天都会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就是加倍地重抄,再完不成就继续加倍。

    这种惩罚激起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那天跟小清一起受到惩罚的还有一个女同学,已经攒了几千道了,女孩子急得直哭。

    “学校总是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孩子们抄的时候根本不过脑子,完全是机械运动。这样的抄写有意义吗?完全是一种高压政策。”宋女士说。

    从此,小清的那半天课也不上了,在家自学,只参加学校的考试。

    沉重的应试压力和特长发展无法兼顾

    繁重的应试压力也是迫使小清离开校园的原因之一。

    小学毕业后,小清想像其他孩子那样过正常的学校生活,于是从初一开始她每天都去上学,风雨无阻,连生病也很少请假。

    当时小清已经开始学习竞赛数学,而且潜质过人。小升初时,小清参加了东直门中学的小升初考试,1000多名孩子中,她的数学排在了第22名,同时也考上了十三中分校的数学实验班。

    “我们上的那所学校真是魔鬼学校,大量的作业、没完没了的练习和考试,学校只重视考试成绩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特长。”宋女士说。

    钢琴和竞赛数学都特别耗费时间,为了能既完成学校的课业又挤出时间练琴和做竞赛题,小清只能牺牲睡眠时间。

    小清实在支撑不住了,出现了严重的内分泌失调: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体重也在非正常增长,同时情绪变得十分低落。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小清彻底回家了。

    学校无爱的教育让人心灰意冷

    其实,真正迫使小清离开校园的不仅仅是课业负担,而是老师无爱的教育。

    宋女士清楚地记得那次小清跟数学老师之间发生的矛盾。“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老师的教育方法,但还是希望女儿能理解老师,让她主动跟老师沟通。”宋女士说。

    第二天,宋女士亲自送女儿到学校并找到数学老师,希望老师别不搭理女儿。没想到,数学老师不仅真的没搭理女儿,还把她的座位挪到了教室的最后。

    “如果老师当时能友善些,孩子的路可能就会不一样。”宋女士说。

    虽然小清充满才气,但就因为她是个没有正常上学的孩子,她便成了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考试的时候,老师根本不让小清进教室,怕她影响了班级的成绩;小学毕业考试时,英语老师竟然要让小清在楼道里完成听力考试;初中毕业时,小清要参加四中的提前考试,到自己的初中校准备材料,校长却抛下了一句,“她还想考四中,门儿都没有”。

    在冷言冷语和歧视的目光中,小清倒下了。

    “离开学校后,我用4个月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宋女士说,她陪着女儿看了4部故事性强、情感丰富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大长今》、《老友记》、《楚汉争雄》。

    宋女士是在用自己的方法给女儿疗伤。

    宋女士说,电视剧就是浓缩了的人生,她希望女儿能通过体验百样人生,在剧情中宣泄情感,了解成功必须经历挫折和痛苦。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小清的身体和情绪都恢复了。

    也曾想过放弃

    哪个父母都爱孩子,哪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学校教育有种种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是真要放弃它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还是需要很大勇气。

    “我和丈夫前前后后思考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作了最后的决定。”宋女士说。选择离开学校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比别人难上百倍千倍的道路。最痛苦的是,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哪怕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难题,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错了。

    最难的一次出现在小清16岁那年。

    看着跟自己如影随形了16年的女儿,宋女士突然意识到,总有一天女儿要一人闯世界,必须让女儿早点儿适应没有父母保护的生活。

    于是,宋女士狠心地放手了,不去干预小清的生活,第一次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小清对这个变化极不适应。她一方面经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跟宋女士大发雷霆,一方面又表现得格外小心,生怕妈妈离开自己。宋女士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引起小清强烈的反应。“我想烫个头发她都不让,变化会让她没有安全感。”宋女士说。

    那是一段撕心裂肺的日子。“我不止一次地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我希望她快乐,甚至想,如果不是我把她带上这条路,她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应该不会经历这么多的痛苦吧,也会很快乐吧!”

    此路能走通也算幸运

    这条路越走到后来,小清一家的压力就越大。

    因为无论大面积的田间耕种还是各家各户的盆栽细种,任何一种种植的目的都是开花结果。小清一家也不例外。虽然小清先后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他们还是希望能取得被普遍认可的成功。

    跟所有的家庭一样,小清一家也希望通过高考这个标志性检验。

    由于没有系统的学校学习,参加普通高考对小清来说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自主招生一条路。

    有音乐和数学的特长,小清一家把目标锁定在清华大学,因为这个学校正好招收这两方面的特长生。

    去年年底,清华大学本科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小清一家递交了申请材料。“按照我们的条件,通过初审参加笔试应该没有问题。”宋女士和丈夫当时这样判断。

    小清根本没有通过初审。

    第一次出击就碰壁了。这对小清一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打击。

    在宋女士和丈夫看来,不出身著名中学,而且是自学生可能是小清落选的原因之一。

    小清也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但是该校的程序时间较长,结果并没有很快出来。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小清一家越来越着急。虽然高校的录取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小清一家面前的路却只有窄窄的一条。

    终于,小清等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考试通知。

    越是着急事情往往越会出岔子,考试当天小清一家迟到了。没弄清考试要求,小清就进入了考场,试卷上共有6道题,数学、物理、化学各两道,小清拿起笔就从钟爱的数学题解起。还没做完,就被叫进了一间教室,原来考试的要求是考生通读6道题后,在考官面前进行讲解。

    小清首先被要求讲解物理题和化学题,她根本没来得及看题呢,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是讲解数学题,小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再出色也仅完成了考试的三分之一。

    就在小清擦黑板准备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刚刚讲过的一道数学题还有更为巧妙的解法,于是,现场又给考官们做了精彩的讲解。

    可能就是小清最后的灵感打动了考官,小清得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认可。

    “我们太幸运了。”宋女士总是这样说。

    的确如此,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小清在最后的几秒钟没有灵感迸发,结果将会怎样。

    这个成功不可轻易复制

    虽然小清走这条路多少有些被逼无奈,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她成功了。面对小清的成功,宋女士最想说的一句话却是:“奉劝所有家长,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轻易别作这样的选择。”

    有人曾说,与过去不同,今天的家长是被众多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一代,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懂得教育,也有不少人在有了孩子后恶补了教育理论,再加上市面上多如牛毛的教育类书籍,不少家长对教育孩子问题上跃跃欲试,总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尝试这些教育理论,甚至自创一套教育体系。

    宋女士应该算是自创体系的一个,她却说,如果学校能给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提供一条更好的成才之路,他们是不会作这样的选择的。

    毕竟,一个母亲近20年的默默付出,一个孩子几进几出校门、到处拜师学艺,其中的辛酸、辛苦和压力是外人无法了解的。

    这个成功不可轻易复制。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