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1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周刊
军事特稿

玉树一月

特约记者 陈寿富 通讯员 韦存韧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4月24日,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文化服务队,来到玉树结古镇团结村,为该村送来震后的第一场电影。

    4月25日,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在玉树禅古寺挖掘掩埋物,一起和官兵挖掘的藏族同胞江巴多吉在废墟中挖出一条哈达,献给正在挖掘的二炮战士。

    “新家园会有的,新校园会有的”,开学第一天,老师用胡主席视察灾区时的讲话,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部队领导和寺院僧人一起研究挖掘方案。

    名山之宗、三江之源、歌舞之乡、唐蕃古道……玉树,曾经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然而,4月14日7时49分之后,在地形图上,这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区域,现在成了一片令人揪心的紫红色。

    一个月来,记者跟随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辗转灾区,一路风尘,一路感动。5月14日,就是玉树大地震一个月。回顾一个月前,彻夜难眠,谨以此文为祭。

    卓玛说:“我相信金珠玛米一定会来救我的!”

    胡红权说:“为了人民,我们舍得一切!”

    见到胡红权,已是深夜11点了。两眼通红,嘴唇干裂,全身满是尘土,手上血印密布……在玉树,这是抢险官兵共同的形象。

    胡红权是二炮抗震救灾部队某导弹营的副营长。这位32岁、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的硕士干部,已经看不出“白脸书生”的岁月痕迹,只看到干练、利索和几多疲倦劳累。

    “第一位的是救人。我们已经连续25个小时没有休息了,累了,就站着打个盹。”胡红权点燃了一支烟,使劲地吸了两口说,“我们躺下休息一分钟,就耽误救人一分钟。全营官兵到现在都没顾得上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水,连炊事员都全部上阵救人了。”浓浓的夜色中,红红的烟火好似一盏点燃的酥油灯,照亮了这座高原小城生命的希望。

    被地震摧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海拔近4000米。在这里,含氧量相当于内地的60%;夜间,气温骤降到零下15摄氏度。“在灾区即便是徒步行走,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的体力消耗。”胡红权一边抽烟一边总结说,“我们的敌人是冰冷的寒夜和空气的稀薄。”

    4月17日10时05分,扎西大同村,一幢倒塌的居民楼里传来呼救声,一位50多岁的藏族阿妈左肋骨被砸断,大腿严重骨折。余震袭来,瓦砾纷纷坠落。“这里太危险,让我来!”胡红权一把推开一个18岁的小战士,一边冲进危房。就在他和一名老班长抬出藏族阿妈时,一块带着铁钉的木板突然落下,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肩上。鲜血,流了一身,胡红权毫无知觉。

    藏族阿妈名叫卓玛。获救后,她说的第一句就是“我相信金珠玛米一定会来救我的!”每次谈到这个故事,胡红权总会一脸骄傲地说:“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荣誉!为了人民,我们舍得一切!”

    在胡红权的手机里,储存着42条短信,他的妻子几乎每天都会给他发来短信:“很想给你打电话,又怕打扰你的工作,不知道你吃了多少苦。”“你们是好样的,要保重身体,家里的事我会扛起来。”

    “由于太忙了,我每次只能回复一个‘好’字。”

    上拉秀乡、巴塘乡……一个个散落在雪山巨大褶皱间的地名,成为胡红权和战友们挺进的目的地。19日一大早,胡红权带领搜救分队冒着余震塌方,越过海拔4700米的雪山垭口,弃车在山梁上行走10多公里,终于在中午赶到了上拉秀乡的偏远牧区。

    一名受到地震惊吓导致流产的妇女尼玛被搜救出,一名右腿摔成骨折的妇女、一名半身瘫痪的藏族老人也被搜救出。官兵用门板、用双手搭成担架,把受伤的藏族同胞一个个抬送下山。在颠簸的汽车上,医疗队员们手举吊瓶伸出窗外,汽车开一路,吊瓶高举一路……

    远方,默默俯瞰的雪山,永远铭记着这一群不知疲倦的年轻军人。

    洛松巴赞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

    任玲说:“你就是我的女儿。”

    被冻醒了,从帐篷的缝隙看到一片雪白。雪很厚,格萨尔文化广场上所有帐篷都披着厚厚的积雪。绿色的帐篷,蓝色的帐篷,五颜六色的帐篷,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白色。这些数以百计的帐篷,都是部队官兵抡起大锤,在冻土中敲进一排排钢钉,搬来石块搭起的。

    与“野战医院”一尺之隔的藏族阿妈尼玛卓玛,提着一壶水走了出来。她打开炉门,将壶坐在火上。袅袅炊烟升起,奶茶香味飘散开,给寒冷的清晨带来一丝暖意。格萨尔文化广场苏醒了。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中的英雄之神。地震之后,躲过劫难的灾区群众,从废墟中挣扎出来,漫无目的地涌向位于州府中心的格萨尔文化广场。“我爬上车厢搬药时,无意中一放眼,看到广场上四处都是晃动的灰头土脸和藏袍,心里猛地一紧:这些人群怎么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第二炮兵536医院院长李涛至今仍有些后怕。

    “危难面前,金珠玛米来了,搭建了灾区第一个帐篷村。”在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尼玛卓玛说,“金珠玛米不到一天便搭建起了帐篷村,不但有御寒的帐篷、有看病的医院,还有免费的热饭热菜和生活用品发放处。”

    索南达旺和妻子居住在21号帐篷,和另一户藏族家庭同住在一起。地震前,他几乎每天穿梭在玉树的大街小巷中收购虫草。“这里有很多人到山里挖虫草,我主要做收购,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以赚几万块钱。”这位憨厚的藏族汉子说。

    地震袭来,索南达旺家的9间房屋全部倒塌,他的左腿也被砸断。就在他无助之际,二炮官兵前来搜救出他,并把他送到了帐篷村的“野战医院”治疗。“我还要继续留在这里做生意,亲眼见证玉树的重建。”索南达旺说,“因为玉树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村子最南边的“野战医院”,是玉树灾区前期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由数十顶大大小小的军用帐篷组成。前来看病的群众排成3队,正焦急地等待着登记治疗。他们当中一些人显然是在地震中受了伤,腿上、脚上、额头上缠着纱布。

    记者记录下了当天接受抢救的伤病员名单:扎西多杰、秋尼卓玛、才措、聂家明……他们当中,有藏族、汉族,足有500余名。李涛自豪地说:“我们携带了急救、保障、手术方舱、X光诊断方舱在内的8台医疗特种车辆,可同时展开6台手术。”

    在帐篷村里,广为流传着一个“最美丽兵妈妈”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任玲,一个36岁的少校女军人。这位7岁男孩的母亲是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护士长,最多时收养着9个藏族孤儿。

    当一声微弱嘶哑的婴儿啼哭声传来,任玲的心猛地被揪了起来。婴儿是被姨妈江永拉吉送来的,这个女娃刚出生还不到半个月。小生命浑身冰凉,严重脱水,头部淤积着血块。女婴的母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

    又是一个不幸的小生命。任玲轻轻把她抱在怀里,用身体温暖着这个弱小的生命。经过抢救后,婴儿脸上有了红润,缓缓睁开双眼。女婴留在了医疗队,任玲又一次担当起“妈妈”的职责。孩子当尼姑的姑姑洛松巴赞流着泪用纯正的康巴藏语对任玲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任玲亲着孩子说:“你就是我的女儿。”

    后来,这个女婴被起名为金珠拉毛。一位藏语翻译说,金珠是解放军的意思,拉毛是幸福的仙女的意思。

    洛卓尼玛仁波切活佛说:“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

    王营长说:“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向前一步走。”

    离文成公主庙仅数公里的禅古寺,已有700年的历史,因修建和管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盛誉。强烈的地震,使历史悠久的禅古寺毁于一旦。4月18日一大早,禅古寺小阿卡成林嘉措,急匆匆跑到格萨尔文化广场,找到二炮抗震救灾部队的指挥官高海华,气喘吁吁地说:“我们寺庙塌了,快救救我们吧!”

    一脸焦急,一身疲倦,官兵们给小阿卡拿来一瓶矿泉水解渴。“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要千方百计想法进行挽救。”这是写在二炮抗震救灾指挥所大事记上的话语,也是官兵们的共同意愿。“我们不仅仅是在抢救文物,我们是在代表党和国家表达对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尊重!”第二炮兵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员高海华郑重地告诫部队。半小时后,某导弹旅副旅长毛鹏德带领400名官兵立即增援禅古寺。

    40分种后,禅古寺近在眼前。大殿门柱前屋檐坠落,一尊断头大佛被掩埋在黄土中,僧人的住所已全部夷为平地。几十名喇嘛漠然地看着这些穿军装的陌生之客,眼神好似闪烁着一种不信任。寺院的活佛诺卓尼玛仁波切一直坐在残损的经房内,静静地观看着这些穿迷彩服的汉族军人。

    来不及喘息,各分队各司其职,迅速展开救援。由于这些物品大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物,不许用大型机械,不许用锹镐,官兵们只能小心翼翼,有时甚至用手去拨开断砖碎瓦。

    “官兵所挖出的每一样东西,大到金佛小到一本经书,都要让喇嘛们一一登记签名。”平素喜欢开玩笑的副旅长毛鹏德一脸严肃地说,“这是纪律,必须严格执行。”佛像、唐卡、千手观音像、经书……每挖出一件物品,喇嘛就激动地跟大家介绍它的历史,尽管大家都听不懂。“他说他很激动,如果没有解放军的帮忙,他们自己怎么也找不回这些东西。”翻译彭措扎西此时也很激动,“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经书就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了。”

    王辉山是某导弹营营长,他的营队要从摇摇欲坠的危楼中搬运10余尊大佛像。其间一段楼梯的裂缝曲曲折折,一不小心便有生命危险。王营长把队伍集合起来说:“我们要组成突击队,是党员的,向前一步走。”话音刚落,“唰”地站出来21人。

    “人太多,楼梯容不下。”王营长对着站出来的人群吼喊道,“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向前一步走。”没有一丝迟疑,又有5人“唰”地站出来。他们是副营长王智斌、一连长贾桂身、二连长孟浩、一连副连长娄世健和营长王辉山。5人突击队开始了危险重重的佛像大搬运。

    在静观部队抢救文物的行动之后,诺卓尼玛仁波切活佛说:“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傍晚18时,第一天的抢救工作结束,满身疲倦的官兵开始下山。活佛亲自率领众僧为部队送行。

    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10天,官兵们挖掘出来的文物数以万计:8尊金佛,大小佛像1774个,法器1170件,唐卡150幅,经书7976册,经卷931卷……

    文物被挖掘出来了,储放又成了一个难题。在距离文成公主庙不远的空旷草场上,官兵们又连夜帮助禅古寺僧众搭建了帐篷和板房,灾区第一座“帐篷寺院”拔地而起。在两山之间一块平地上,5顶200平方米的大帐篷、一排13间活动板房、6尊镀金大佛、数百件法器……构成这座“帐篷寺院”的主要景观。

    4月28日,“帐篷寺院”迎来了灾后首次正常法事活动。120多位僧侣面色肃重,盘腿而坐,吟诵起经文,为玉树地震中的遇难者祈福。在做完法事活动之后,(活佛洛卓尼玛)向援建的二炮官兵代表送去了“军僧一心图”,在这个心形的图画上,满是寺院僧人的签名。

孤儿更尕巴久大声朗读: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呀……”

    班主任永珠措吉说: “我们就从《生命生命》这节课开始学起。”

    巴塘草原上清理出一片空地,金属框架已经搭好,工兵营教导员胡建民带着几个官兵正忙着将一块块白色板材固定在框架上。他们是来自二炮部队的援建人员。

    巴塘乡9年制草原寄宿学校是2006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玉树地区建起的最大一所草原寄宿学校,解决了巴塘草原6个自然村8000户牧民1200多名适龄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地震让这所牧民们的希望学校校舍墙壁严重开裂,成了危房,孩子们被迫回到家中等候消息。

    “这是什么?”“很漂亮!”正在修建的新奇玩意儿吸引了许多小学生的围观。三年级的藏族女孩永吉拉毛看到正在建成的板房食堂,黝红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感谢金珠玛米,我们可以不再露天吃饭了!”在她欢呼跳跃的身后,左边是震后成片的学校废墟,右边是由115顶军用篷帐搭建的“帐篷学校”。

    当上课的哨声响起时,四(2)班的学生早已端着书本坐在了帐篷教室里。班里有25名学生,藏族学生占了23名。班主任永珠措吉大声地问着她的学生:“自然界的生命是坚强的,我们就从《生命生命》这节课开始学起,好不好?”学生们给予的是更加大声的回应:“好!”

    9岁的藏族学生更尕巴久,在地震中成了一名孤儿,他大声领读起《生命生命》:“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呀……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稚嫩的声音清脆有力,久久回响。

    班主任永珠措吉,看上去弱不禁风,她和丈夫在这所学校教书已经5年了。在这次地震中,她失去了母亲、妹妹等3名亲人。她说:“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就是让大家坚强起来,勇敢地生活下去。”

    5月9日,玉树下起了暴雨,营区的帐篷也漏起雨来。中午时分,暴雨一停,第二炮兵驻青海某部副参谋长王俊宏大校就带领70多名突击队员,开始了在藏医孤儿学校的紧张忙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藏医孤儿学校搭建一座“板房学校”。

    “藏医孤儿学校成立于1993年,校舍在地震中全部坍塌,教具器材全被掩埋,学生被迫失学。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正常上学。”王俊宏说。

    13岁的尼玛卓玛,是藏医孤儿学校的学生。有一天,她拦住二炮抗震救灾官兵的车队,给带队的某部侦察科长王保全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还附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你们这些军人就来帮助我们。这就是解放军,不怕死、不怕苦,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代表全家、代表玉树人民感谢解放军!”

    5月13日清晨,记者在玉树结古镇看到,“帐篷银行”开了,“帐篷邮局”开了,小餐馆开了,家具店也了,玉树山上山下的树叶正在变绿。

    结古镇镇口的嘛呢堆曾是世界最大的嘛呢堆,让玉树人引以为傲。地震使嘛呢堆塌掉了。现在,当地居民正在义务对其进行修缮。老阿妈索南尼玛一边向顾客卖着嘛呢石,一边深信不疑地说:“嘛呢堆不会消失,不出一年还会成为世界最大的。”

    撰写此文时,正好赶上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回想起2008年记者在汶川地震现场看到的惨状,从媒体上看到汶川现在的巨大变化,我们相信,汶川的今天就是玉树的明天。

    本报玉树5月13日电

    本版摄影:陈双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