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15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真正站在民族未来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定位教育

改造主战场 引入大课堂

——“千项专利学校”章丘四中培育创新人才探秘
本报记者 丁先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007年7月18日,济南的一场水灾夺去了34人的生命。随后,一份3多万字、针对这场灾难的调研报告出炉。

    这份报告包括济南受灾情况调查、历史水灾调查、地形调查研究等,并结合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10条建议。

    这份调研报告的作者不是政府工作人员,不是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不是高校大学生,而是两名高中生——山东省章丘四中学生韩化谋、李彦之。这份名为《中学生眼中的7·18》的报告,是他们完成实践性学习课程的作业。

    多年来,围绕创新教育,章丘四中以创新课堂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到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的周末社团活动,再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从而形成了创新教育的土壤。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章丘四中的学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截至目前,章丘四中先后有7000多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共形成5万多个创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1500多份。(详见本报5月7日1版《一所中学何以捧得千项专利》)

    劈开学生“分数至上”的枷锁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一切围着分数转,成绩成为学校的指挥棒。为了考出高分,老师、学生都被迫陷入题海大战,疲惫不堪。

    章丘四中校长刘金水对此深恶痛绝。“教师手中攥着学生的前途,操着民族的命运,要拒绝功利,拒绝短视,真正站在民族未来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定位自己的工作。”

    拒绝短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纠正学生的“短视”思维。章丘四中的学生被告知:未来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现在考分的高低,学习是一种终身技能,并不仅仅为了眼前的考大学。

    2008年,借助山东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章丘四中在学生中开展“正本清源”专题教育活动。学校领导将课堂搬上校园电视台。“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社会与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与成才”、“社会分工多元与人才观”等7个专题讲座相继登场。

    讲座过后,各班分成小组交流,人人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讨论,最终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考试分数。

    目前,这种教育活动已经常态化,每一届新生,都要经历一场“正本清源”的教育活动,以扭转他们应试学习的思维和习惯。

    同时,教师和家长们也在接受另一场教育。章丘四中校长刘金水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不厌其烦地讲起四中知名校友的故事。“我看这些成功的校友,学生时代也不见得学习成绩都好,他们最后不也全成了栋梁之材?”

    刘金水告诫自己的300多名下属:“多一把衡量人才的尺子,就会多造就一批人才。”

    改造教学“主战场”,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平时课堂的潜移默化。章丘四中的教师被要求:要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自主发展”,通过理论先导、“一课三摩”、集体备课,大幅提高课堂效率。

    一系列针对教师的变革,带来了章丘四中教师队伍的整体变化。目前,该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质课一等奖6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10余人,章丘市及以上教学能手100多人,超过了专任教师的50%。

    章丘四中又着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009年9月,章丘四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即课前加强预习自学,课中突出问题解决,课后进行巩固迁移,周末重视总结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增强,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课内外一体化”的最大特点在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比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提前做好导学案,告诉学生预习的重难点,引发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并在导学案中分阶梯地设置问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同时,按照学习能力梯次,6~8人组成一个“合作共进学习小组”,作为课内外学习团队。他们在预习中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对小组实行捆绑评分。

    老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都能掌握的知识点,或者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再讲述。

    一开始,高一(2)班班主任、化学老师杨爱春很不习惯这种教学方式,“过去讲课讲惯了,管不住自己的嘴,总怕学生不会,还是想自己多讲”。但她渐渐发现,学生主动学和被老师灌输着学的效果大不一样,“前者的效率不知道要高多少倍”。

    让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

    地理老师王晶华在课堂上吃惊地发现,一道简单的题目,60人的班级只有寥寥几人答对。做错的同学并不是因为没有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一部分学生甚至分不清东西南北。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是被圈在教室里的“考试机器”,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常识匮乏。这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格格不入。

    章丘四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2007年暑假前夕,章丘四中在创新课堂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在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开放性课题类创新课程,每周两个课时,以打造学生综合课题的研究创新能力。

    放暑假前,两位专职老师孟令革、赵鹏给高一学生办了一次讲座,告诉他们什么是开放性研究课题,然后让他们放手去做,利用假期做课题调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现在孩子的自主性很强,他们很想自己做主,搞自己的研究,所以参与热情很高。”孟令革说。

    2007级学生韩铮、辛鑫、杨帆将章丘龙山(黑陶)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他们历时半年,通过龙山文化博物馆实地考察、收集调查问卷、走访黑陶工艺制造企业以及采访章丘市政府领导,对龙山文化的发展瓶颈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实际探索。

    学生们的研究课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为了研究体验城市流动商贩的生活状态,寒假里凌晨5点钟就起床;有的学生通过研究家族人口迁移史,加深了对家庭责任的理解;有的学生把目光投向环保,调查研究了白云湖生态湿地水质……

    截至目前,自开设实践性学习课程以来,章丘四中学生共完成400多项实践性课题研究。

    在社团活动中发展特长

    4月10日,周六,在章丘四中现代教育馆,高一(6)班学生马奇在老师孟令革的指导下,与同学一起,“捣鼓”着自己心爱的灭火机器人。马奇是章丘四中机器人社团的一名成员,周末经常来学校“捣鼓”机器人。

    “虽然为社团活动费了不少劲,但我对机器人很有兴趣,所以很投入。”马奇说。

    章丘四中倡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兴趣与优势的结合点,作好人生规划。“人人进社团,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周末的社团活动已成为章丘四中学生享受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章丘四中还鼓励学生发展各自的特长,“不要只走文化课考分这一条路”。学校现在有演讲协会、摄影协会、书画社、心理协会等26个学生社团,学生们通过社团活动,找到发展特长的方向。

    提起女儿邱晨身上的变化,高一(2)班学生家长杜海英有种发自内心的高兴:酷爱画画的女儿,因为繁重的学业压力,整个初中3年只画过一幅画。进入章丘四中后,她加入了书画社,重新捡起自己的爱好。“虽然高中要学习的知识更多,课时更多,但女儿却变得更快乐了。”

    “培养创新的苗,离不开创新的土壤。开设创新课堂,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性课题研究和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不同于应试教育的方法,解放了学生,使得他们有了创新的环境。这是我们探索创新教育的经验所在。”刘金水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