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1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思想者

上海世博会:中国人感知什么

■秦晓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010年的世博会已叩响中国的大门,人们犹如欢庆一个盛大节日那样,热切地欢呼它的到来。这是举国盛事,也是举世大事。由于这届世博会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世博会,又由于它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独特的作用,加上全球正处在摆脱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这样的盛会其引人注目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的比较

    对于这样一次空前的盛会,中国公众在兴奋之余,常常会把正在进行中的上海世博会与两年前北京奥运会加以有趣的比较。也许,正是这种比较才会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上海世博会独有的魅力和独有的意义。尽管从根本上说,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的举办都是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都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大历史性转折,都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表示友好和充满兴趣的标志,都是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总趋势的显著象征,都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极好机遇,但这二者之间依然有着区别与侧重。一位因为设计了参观世博全攻略而名声大噪的年轻人无意中说出了两者的“区别”。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而上海世博会则更多是要让中国人了解世界。小伙子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还举出了一个具体数据为证。那就是在预计来参观的7000万(上下可浮动10%)游客中,只有350万是外国人,其余全都是中国人。

    6650万,也就是说,九五成的中国人在这样一个集中的时间段云集于黄浦江畔,只是为了要看看大上海吗?当然不是,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中国的上海对国人来说是一个永恒,是一个只要兴之所至随时可以莅临的城市。那么这蜂拥的人们远道而来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也十分清楚:他们是为了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与空间中,尽可能多地扫描一个被“压缩了的”世界!饱览世界各国的物质与精神的成就,领略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世纪风”!

    认识现代城市的发展之路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让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建筑艺术之美。当世博会的“面纱”被揭开,扑面而来的是一座座充满异域风情宛如精美艺术品的场馆,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然而,除了这些直观的美好印象之外,世博会更在整体上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总趋势,从而也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把握生态化、知识化、人本化、国际化和集群化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之路。

    它让中国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城市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关系。在对各国城市化与发展模式的对比与交流中,我们会意识到:21世纪的城市规划设计在考虑生产与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回应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层需要。栩栩如生、活泼多姿的城市形象本身会对人产生无言的教化作用。它用丰富细腻的美滋润着我们的眼睛,培育着我们的情趣,塑造着我们的情感,增加着我们的愉悦;同样,作为一种长久亲切的记忆符号,它时时鼓励着人与人之间从容的交往。这种在人性化和建筑美学基础上进行的城市设计所产生的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居民们的和谐愿望、亲善力量和创造的冲动。人们会明白:所谓“生活更美好”的真谛就是用城市之美来增进人间的善良宽恕互助,提高人们生活的情趣和勇气。

    世界未来发展的宝贵启示

    世界博览会在体现人类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同时,折射出一个时期人类的生活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渴望,承载不同时代人类所追求与珍惜的某种价值观。沿着这条认识的轨迹,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在以往150多年的世博会历史中,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在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轮转更替,人类在生存观与价值观上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不断地进步。

    如果我们把1851~1933年的世界博览会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自我陶醉;把从1935~1970年的数届世界博览会视为人类对于人与人、国与国正常关系的自我反省。那么,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世博会的历史则翻开了新的一页。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就被鲜明地确定为“无污染的进步”,它象征性地开启了世博会关注“人与环保”的序幕,也标志着以展示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世界博览会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即从仅仅关注人类的福祉转向了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随后,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以及1985年的筑波世博会等,都先后触及了能源、水、人居环境等主题,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不仅将“人类、自然、科技”三者并举,而且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40年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危机的警报在飘扬着各国旗帜的世博场馆就一直没有中止过。

    今天,中国上海世博会,同样是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一方面,它的组织者和东道主在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以及后续利用等全过程中,力争从源头上体现低碳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国家与地区也将在这个千姿百态的文明大舞台上,竞相展示各具特色的环保理念和对全新生活的憧憬。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明白,世博会与世界的进步息息相关,世博会的理念与人类的理性如影相随。应该说,今天的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乐得举办世博会。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的中国,也正在努力探寻着一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新的探索恰恰与近40年来历届世界博览会的主题不谋而合。中国人的这种“内需”必将在本次世博会所显示的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中得到十分宝贵的启示。今天,当数千万中国人以无比欣喜的心情迈进上海世博会大门的那一刻起,便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人类文明进步的脉搏,更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汇入奔腾的世界潮流的律动中正在变得更加年轻!

    笔者以为,认清世界发展大趋势,认清人类未来的价值取向,就是上海世博会给予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给予决定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