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笔记
命悬一线
“命悬一线”,是美国前财长鲍尔森新作的名字。原文为On the Brink,中文译为《峭壁边缘》。上个月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几乎与原版同步。本书有个长长的副标题:Inside the Race to Stop the Collaps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中译简化为“拯救世界金融之路”。说的是鲍尔森任内最后一年,发生在美国,波及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危机,以及布什政府(包括鲍尔森的团队和合作伙伴)与危机赛跑的故事,可谓惊心动魄。鲍尔森不仅参与了危机处理的全过程,且在回忆中“再度经历”。这对这位农民子弟出身的财界精英而言,无疑是双重磨难。“我再也不想过那种早晨一睁眼就发现自己还是财政部长的日子了。”一语道出够此兄消磨一生的苦水。
全书以“密谋”策划接管“两房”(房地美、房利美)开篇,以“拯救花旗”(银行)收尾,不亚于任何一部惊悚小说带给人的阅读感受。虽然“两房”危机牵涉自身的损失有限,但其杠杆作用,将损失的影响成百倍地扩散出去。这张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真够美国和世界喝一壶的。鲍尔森接管“两房”的建议,得到布什和两院的支持,今天想来,真让人有“万幸”之感。如此理解中译“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也算传神之笔。
通过鲍尔森的故事,我们再次领略了一个让人多少有些气短的现象:美国99%的时候,可能如同世界上所有最糟糕的国家一样糟糕。但在1%的关键时刻,总有人站出来证明,美国到底是美国,即使99%的时候On the Brink。
“人民必得出场”
宪法学家陈端洪的新著《制宪权与根本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年3月),由5篇长文组成。我以为,前三篇应予以特别注意。它们是:一、“一个政治学者和一个宪法学者关于制宪权的对话”;二、“人民必得出场”;三、“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对话”是在两个陈端洪之间展开,含意颇深——据说宪法学研究界分三派,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规范学派与政治学派。“对话”便是这两者的唇枪舌剑,一招一式,甚为可观。陈的意思很明确:缺少政治考量的宪法学研究,很可能沦为就事论事的智力游戏,非不能为也,不足取也。
“人民必得出场”,谈卢梭的制宪权理论,是为卢梭的“翻案”文章;“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是法国思想家西耶斯为弥补卢梭制宪权理论缺失,而提出的折衷方案。我首先要向作者极尽华丽的论证功夫,表示极大敬意——论证太精彩了!可与赵汀阳《坏世界研究》媲美。在作者的逻辑下,人民作为最后的裁决者的论证,成立;通过代表制,人民可以不必人人出场,但代表们背后站着人民的论证,更成立。美到极致,问题也就来了。以高全喜教授为代表的司法宪政主义派提出的问题是:“通过革命而制宪,这是英美与法德俄等现代国家共同的历程,人民主权也是这些国家共同的诉求,强调宪法的政治性以凸显革命制宪的正当性,这也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但关键的区别则在于如何定位这个宪法政治。”
高全喜的质疑很根本。我很想读到陈端洪对高全喜质疑的答复。
陈端洪还有一本非常富有启发的论文集——《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高全喜的质疑来自他《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论现时代的政法及其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和他上星期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稿“宪法与革命以及中国宪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