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今天写在墙壁上
“人生当如朝飞燕,借得青翼上青天。光阴涂作拼搏汗,管他流水似流年。”“我不知道路在何方,路知道我在路上。”……
这些句子并非摘自书本,也不是演讲记录,每个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单间自习过的学生都知道,它们赫然出现在自习桌前的墙壁上。留言壁位于图书馆只供一人自习的单间自习室里,一共有24个。最近,大一学生欧阳书淼把拍了这些留言的一组照片上传到自己的网络空间,曾经在留言壁前“挥毫”、流连的人纷纷跑到欧阳的网络空间里发言。不单如此,“图书馆单间留言壁的相册”还很快走红“校内网”(一个社交网站),“图书馆单间留言壁的故事”甚至在一些高校宿舍里被口口相传,不少“局外人”为一睹留言壁风采干脆早起去清华图书馆占座。
相册在社交网站上走红后,在留言壁上挥毫的人纷纷“现身说法”。彭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超越自己’,这句咋看咋像是我写的。”齐岩认出一个戴斗笠披蓑衣的老头是自己画的。伍毅敏主动爆料:“有一个在清华里很经典的——‘我女朋友想读博,大家能接受自己的女朋友比自己强吗?’后面对其留言‘在清华你有女朋友就不错了!’”
拍摄者欧阳书淼本身也是留言者之一,“钱老逝去那天,外边在飘雪,我写下‘悼念钱老’4个字。”
这些墙壁上的涂鸦,严格来说并不符合学校规定。“留言壁”上就明确贴有学校告示:“自觉维护图书馆整洁的环境,请不要乱写乱画。”可让校方哭笑不得的是,告示下有学生留言“是啊是啊!”
不单如此。在一面明显被校方粉刷过的墙壁上,被人又新写上“本页无法显示”、“本页面该刷新了”。在另一面已经遍布涂鸦留言的墙壁上,有学生用红笔画了大圈,上书“拆”字。
“留言壁现象”并非仅存在于清华,很多高校乃至高中校园都有其踪迹。北京大学的相锟说:“在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工具书阅览室,每个人进去时都要领一个小小的号码牌,我们的留言都写在号码牌的里面。”杭州外国语学校曾经有一面“告白墙”,不久前被粉刷了,有学生对此十分痛心,“这墙多艺术啊!”
事实上,国外校园同样也不乏“留言壁”。网友nightpoem在韩国高丽大学交换学习时,发现学校的卫生间(韩国称之为化妆间)隔间门后都会有笔和纸,学生在上面讨论数学题、交流信息或者纯粹涂鸦。
“留言壁文化”其实是另一种样态的“课桌文化”,都发表于隐秘而又公开的“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化妆间、教室……据说最早的课桌文化来自鲁迅先生刻在桌上的“早”字,然后有60后的“毛主席语录”、70后的“三八线”、80后的顺口溜和漫画涂鸦、90后的无厘头幽默,每个时代的人都拥有各自不可复制的青春烙印。
“留言壁”上的留言大都可登大雅之堂,并非那么俚俗简陋,大概可分为4个类别:
一是风花雪月类。“喜欢一个女孩不敢说怎么办?”这句留言下有另外一个笔迹回复“这必须要说!”
二是壮志凌云类。“学习的人,就要当独行侠、苦行僧”,这句留言边上还配有惟妙惟肖的寂寞苦行僧插图。还有人在留言壁上划出“My dream(我的梦想)专区”,俨然一个BBS讨论区,留言七嘴八舌:“MIT,my dream”(麻省理工学院,我的梦想),“当2011年我被standard(斯坦福大学)录取后我会回来的”……
三是感慨抒怀类。“风雨四年洗铅华,闲情无处对落花。韶华回首谁无恨,空向粉墙乱涂鸦。”出自清华工科生的这首七言诗文采斐然让人叫绝。2009年5月9日的这则留言则道出很多人的彷徨:“10年之后,我们都在干着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不是成了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是不是早已被社会磨平了棱角销蚀了梦想……”
四是调侃涂鸦类。电子系的学生写了一首流传数年的名诗:“汇编语言不会编,微机原理闹危机。实变函数学十遍,随机过程随机过。”有人为这面留言壁绘制了商标,上书“wall culture(墙壁文化)”,并附“R标”(已注册商标)。有人问“我在想,这留言壁,是谁占有‘沙发’?”在一个名为“盖楼100层”的区块里,从2006年10月16日起,每天坐在这个位子的人就会写下日期和天气,后来发展至各类一句话日记,如“2009年6月5日,湖人总决赛大胜魔术”、“2009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颇有微博客之风。
就像一句留言写得那样,“我把最好的留在童年,从此忐忑不安地长大了。”在很多留言人的不经意间,留言壁就记录了他们的点点滴滴。写了再刷,刷了再写,百年以后,也许便是一套关于青春的最隐秘的珍藏册。“希望学校换墙而不是刷墙,把换下的墙收藏和展示出来。”欧阳书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