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如何更美好 83.7%的人首选市民得守公德
殷亮和刘艳租住在合肥的一间套房。一年时间里他们换了几次房子,两人觉得很累,但小日子仍然过得其乐融融。
吴芳 马杨摄
5月11日,中国市长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最近,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唤起越来越多的公众对城市生活的关注和审视。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21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8%的人对目前的城市生活不满意,42.8%的人感到满意。
城市生活,让人欢喜让人忧
“城市是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地方。”北京市一家暖通设备公司项目经理齐峰,老家在河南省泌阳县温庄村,高中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我给饭店送过菜,在酒吧当过服务员,做过啤酒推销员……最落魄的时候,连回家乡的车票都买不起。但我就是想在城市扎根儿,从没放弃过努力。”
在齐峰眼里,这个让他付出8年青春和汗水的城市,除了高楼大厦之外,更迷人的地方在于优质的公共服务。“拿医疗来说,老家一个镇也就一个卫生站,看病经常要坐车到县城。北京就不一样了,医院多,医生水平高,连我住的社区都有诊所。”
城市生活的美好之处有哪些?73.3%的人首选“购物方便”,排在第二位的是“医疗水平高”(62.5%),“教育条件好”排名第三(61.7%)。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文化生活丰富(53.4%)、就业机会多(46.4%)、社会保障好(41.9%)、居民文明程度高(39.4%)、生活品质高(36.9%)、职业发展前景好(36.9%)、收入高(27.9%)等。
“爱着、恨着、焦灼着,是我们这些人在城市中的状态。”在北京两年半,苏晓搬了6次家,“房价太高,只能租房住,基本是‘月光族’。”最令她烦心的是,每天都要忍受堵车的痛苦,高峰时段的地铁、公交更是人挤人。到个口味稍微好点的饭店吃饭,也得等上一两个小时。
城市生活有哪些不美好的地方?调查中,84.1%的人首选“房价太高”,排在第二位的是“交通拥堵”(83.6%),“环境污染”排第三(76.5%),“物价高”排第四(70.3%)。
“城市看上去是把人聚起来,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却远了。”深圳市某软件公司职员张智,有时会觉得很孤独,“同事关系虽然融洽,但很难交心;一栋楼里的邻居,互相不熟悉;原来要好的朋友,一年也见不上几次。是不是城市让人变得孤单了?”
公众对城市生活不满意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人情疏离(62.4%)、压力大(59.4%)、竞争激烈(54.3%)、生活节奏太快(46.4%)、择校现象严重(43.4%)、不接地气(22.5%)等。
现在城市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人跟城市相处,就像谈恋爱。有一见钟情的,但更多是日久生情。”南京市某外企职员康雄鑫觉得,在相处的过程中,城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城市文化能使居民产生归属感,“但现在城市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城市在越来越包容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风也被淡化了。”
康雄鑫很喜欢苏州,好感源自一次去苏州出差。他打车去机场,把行李落在了出租车上,他很着急,就打电话到便民热线,结果不到5分钟就联系到了司机,很快把行李送了回来。“城市的美好不仅体现在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必不可少。”
一个生活美好的城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本次民调给出的排序依次为:良好的社会治安(86.3%)、便利的公共设施(82.1%)、优美的环境(79.6%)、优质的公共服务(78.8%)、舒适的居住条件(77.2%)、出行便捷(63.5%)、人情味浓(56.1%)、独特的城市文化(54.7%)、生活压力不太大(48.3%)等。
调查显示,65.7%的人表示更喜欢在中小城市生活,20.9%的人青睐大城市,11.9%的人更愿意生活在农村。
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章仁彪认为,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不仅是聚集的过程,也是辐射的过程。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通过郊区向农村辐射,广大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化进程的成果。很多人更愿意生活在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这和生活舒适度的提升是分不开的。
让城市更美好,普通人能做什么
“昏暗的场馆里,仿佛置身地下,可以看到模拟的水、电、气、热、垃圾管道纵横交错,这些管道就像是城市的新陈代谢系统,维持着城市的健康。”5月1日,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上海区域总部客户经理冯珂参观了世博会的城市生命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震撼不已。
“城市就像人一样,也有自己的血脉、肌理、神经,是一个生命体,城市的美好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冯珂觉得,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契机,不仅交通、市政设施等有了很大改善,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很多,“人们都很注意上下电梯左行右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少了。”
让城市更美好,普通人能做什么?调查中,83.7%的人首选“从身边小事做起,守公德”,69.5%的人认为应该“严格遵守交通法规”,66.5%的人认为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61.6%的人选择“低碳生活节约能源”,60.9%的人表示需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指出,在每个市民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城市管理者也应该从全局思考如何使城市生活更美好:首先,城市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广泛的培训,使一切努力工作的人都有发展空间;第二,城市要创造良好的交通、道路、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购物中心、图书馆等生活和文化设施;第三,城市需要构建公平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城市还应该建立包容、开放的人口流动机制,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第五,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住房制度,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
“最应该关注白领新移民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章仁彪认为,目前白领普遍承受着生活成本偏高的压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也因户籍等限制显得更为沉重。城市如何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