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贝格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记者戴袁支经十年考证,著书再现丹麦“辛德勒”事迹
5月17日,戴袁支将鲜花献给辛德贝格的侄女,以表达敬意。
实习生 杨姣摄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记者董伟)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名年仅26岁的丹麦人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和他的德国同事卡尔·京特一起,保护了南京郊区一个难民营里的两万余名难民。他还记录了关于日军罪行的许多案例,拍摄了不少的照片,并将报告递交给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在今天之前,很少有人了解上述史实,也少有人认识这名丹麦籍的“辛德勒”。经过本报资深记者戴袁支10年的执著调查,辛德贝格的事迹被完整考证,以《1937—1938: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成书出版。今年正值中丹建交60周年,以辛德贝格为主题的研讨会今天在京举行。
丹麦驻华大使馆大使叶普在致词中说:“我也很高兴看到他的故事在2010年成书出版,因为今年迎来了丹麦和中国建交60周年。在此,我郑重感谢戴袁支先生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了辛德贝格。我为辛德贝格感到骄傲,在危难的时候,他与中国人民同患难、共甘苦。”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戴袁支10年遍及中外的调查研究,使国际友人的光辉事迹重现世人面前,不仅发现了众多屠杀的铁证,也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
在1938年离开中国后,辛德贝格在日内瓦向媒体和公众播放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由于他的英雄行为,辛德贝格后来被誉为“中国之友”。
中国驻丹麦前任大使甄建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辛德贝格的亲属玛丽安夫妇等出席今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