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周科普场馆冷热不均
“我最喜欢这些小游戏,还有那边的再生纸、再生笔。”20日下午,树人小学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同样是学校组织前来参观,市政管理学校的学生看完展览厅播放的影片就团团围住了小游戏区,被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的小游戏吸引,玩得不亦乐乎。
环保文具的展示区总是挤满了参观者。“很多人都关注我们的环保文具。”专门制造环保文具的企业的展示员介绍。
从大兴到场参观的一位中年女士则认真地阅读着家电能耗方面的知识,“节水节电,和咱们生活息息相关嘛。”而一位老大爷看到“人均每月产生2立方米的垃圾”后,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一个月能产生这么多垃圾吗?我可弄不出这么多的垃圾。”
与这个展区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场馆另一头的“气候变暖,全球关注”、“节能减排,人类行动”两个展区。由于只有简单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这两个展区参展者明显少了许多,同样,放映厅里的“展望首都2030”这个展区的参观者也寥寥无几。
作为全国科技周的主战场,北京市科协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5月15日开展以来,到国家图书馆展览厅的参观者只有1.7万人次。而其中,相对于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等宏观的科技知识和大的规划,参观者对贴近普通生活的内容明显更感兴趣。
细节在这里胜过理念。
如果你问孩子“知道什么是低碳吗?”他们往往以不吭声来回应。他们显然更关注的是展区内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展示。
“青少年还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东西,但是至少现在就可以给他们培养一种环保和低碳的理念,告诉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北京市科协科普活动部主任王素平认为,孩子们看完展览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节约纸张、节约铅笔、少买衣服、节约能源等等,“这就足够了”。
“不同的年龄段,关注的东西也不太一样。”现场的工作人员付萌介绍说,老百姓大多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年轻人更关注一些互动的东西,会在低碳族网站上发表自己的照片、交流低碳感想等等。“不过结果一样,都可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对那些宏观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忠诚度最高的似乎只有老年人。已经退休了的常先生正在细致地抄写着展板上关于哥本哈根会议报告的相关数据,他笑称自己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两个展区基本上都是原理性的内容,可能是大家对这些原理都还不够了解也不太感兴趣吧。”常先生说,“有些人可能觉得大气温度升高一度没什么,但是一度可了不得!”
谈到这次展览,常先生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可以更多地将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原理性的知识与我国今年以来的极端气候等现象结合起来会更有说服力。
王素平主任赞同这个建议,他认为,“单一地讲气候变化有点虚,太宏观了。如果多结合一些新近发生的现象,比如西南的大旱、南方的暴雨、北方的气候异常等气候变化,再来进行科普会更有效一些。”
王素平认为,科学的普及,不能仅仅指望一次科技周,“真正的落实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低碳生活进社区,低碳生活进大中小学,低碳生活进农村等等,可以让大家更进一步地将‘低碳’理念放到生活中去。”
事实上,如何吸引观众参与科普活动已是全球性话题。
在科技周期间举行的2010中美科技馆馆长论坛上,美国鲁宾弗里特科学中心馆长杰弗瑞·克尔什披露的一组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74%的人觉得科普的作用应该用来剥离科学的神秘外衣,59%的人认为科学中心的作用在于介绍科学的规律,51%的人认为科学中心的作用在于致力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给社区带来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