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2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学·法治社会
一周舆情综述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祝华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2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用温情照亮农民工的不归路

    5月21日清晨,21岁的湖北小伙子南钢坠楼身亡,成为近半年来台资企业富士康第10位跳楼自杀的年轻员工。

    一些网友在新闻后留言,抨击富士康是“血汗工厂”,要求台资老板郭台铭出面表示哀悼和道歉。而据媒体报道,就员工薪酬和劳动强度而言,富士康在大陆远称不上“血汗工厂”。

    网络“意见领袖”从另一些角度寻找悲剧的根源: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建厂,迅速发展壮大,厂区多达40万员工,“一家企业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工业化流水线上的“高密度生存”,没有老乡会、同学会,甚至连同宿舍员工的名字也叫不出来。“人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员工生活在一个“没有社会、没有文化的空间”(网友“秋风”)。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父辈那样想再回家做农民,进城打工是一条不归路,但又看不到在城市安家的可能性,“前进之路已经堵死,后退之路早已关闭”,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由此带来一系列心理和情绪问题”(9名社会学教授、研究员联名呼吁)。天涯网友感叹,他们以死述说无奈。

    “换偶”被判刑与“强奸幼女”无罪

    5月20日,南京22人“换偶”案宣判,53岁的大学副教授马尧海因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获刑3年6个月。

    这个案件在网上一直存在分歧。草根网民多视为道德败坏,网友“秦汉雄风”斥责:没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乱伦的人,根本就不配再做教授!财新网网友担心:他们的孩子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与人淫乱,将来会怎么做?

    已经表示不再发声谈性的学者李银河女士,忍不住接受财新网采访,表示从伦理道德上讲不赞成换偶行为,但从法律层面看,“呼吁捍卫马尧海自由选择性行为的权利”,公民拥有“按自己的意愿使用、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只要他不妨碍他人的权利。江苏网“秦嘉”撰文《政府何时才能远离公民床笫?》提出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就是政府退出对公民私域的管辖,针对私域的过时立法应被废除。荆楚网“中国农民”撰文说:涉案人犯的是“道德沦丧罪”,是“全社会唾弃的对象”,但“罪不至刑、罪不至法”,应当宽容,但不纵容。腾讯昆明网友“高一”认为:他们更应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比法律的审判更严厉。

    与此同时,网友注意到,云南富源县法官杨德会因涉嫌嫖宿幼女、强奸等罪名被提起公诉,却因为对受害女生的年龄有争议,一审竟被判无罪,仅赔偿2.2万元。在舆论的压力下,杨法官二审获刑6年。

    王家岭死难矿工名单不再公布

    山西省委宣传部宣布,“为尊重绝大多数遇难人员家属的意见,对38名遇难人员名单不再公布”。网民对此意见纷纷,质疑“人死了家里出殡也要写名字和有照片的,家属怎么会怕公布名单?”“也不符合我国的民间传统”。忻州网友跟帖说:“早知道会这样,但没想到会这么说!”

    腾讯江门网友建议,此刻更应让遇难家属出来说这句话,不必限制媒体对他们的采访。腾讯北京网友希望,不要让获救的和死难的矿工都成了“无名英雄或是无名冤魂”。有网友贴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其中第九条规定:“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只有按照张德江副总理的要求,公布了115名获救人员和38名遇难人员的全部名单,并接受矿工家属和全社会的监督,才能算“善后工作结束”,让矿工家属放心,也能消除网民疑虑。

    腾讯网在这则新闻后边,链接了此前《奥巴马悼念遇难矿工,逐一念出逝者姓名》的视频新闻。新浪上海网友说:“这些人是为国家而死,应该纪念他们,为何不公布?”

    “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身陷口水仗

    近日,有人给北京海淀区群众事务呼叫中心网站投诉,批评袁腾飞教历史课的言论“是唯心主义的、更是反动的、有害的”,询问“有没有人管管历史老师袁腾飞?”数十位网友到袁腾飞所在的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要求袁腾飞公开道歉。乌有之乡网友还要求对他提起公诉。海淀区教委答复称,学校领导已找袁腾飞进行“警诫谈话”,“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

    争议集中在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和挫折失误。科普专家陶世龙在“五柳村”网站撰文分析:袁腾飞的“糙话”,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应,是因为他戳穿了要求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革命路线”似乎是民意所归的假象。有网友提醒,不要忘记29年前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大跃进”、“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等问题已经作出否定的结论。今年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再次不寻常地强调,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袁腾飞一改历史课的枯燥无味,其老北京快人快语的草根风格,在网上广为传播,录像累计播放至少3800万次。年轻网友称赞,袁老师“一节课能把人乐得抽筋N次,改变了我上课睡觉的坏习惯”。学者张鸣力挺袁腾飞:我们的教育是标准答案教育,到了大学还扳不过来。对于袁腾飞的出名,应该反思的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把学术争议上升到意识形态”。活跃网友“四一”说:袁腾飞“谈论历史的广度达到960万平方公里,深度却只有一厘米”,但即使叙述硬伤累累,毕竟构成了对历史教学的挑战。就此意义上,可以说袁腾飞是一个启蒙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