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道德判断
不过法律毕竟是法律,定罪的依据不仅要看实际的犯罪结果,还要考虑作案者当时的主观意愿。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实是,主动杀人和防卫过当杀人,判决的结果会截然不同。但精神病患者的意愿,真的是不能主观控制的吗?
最新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即便是正常人,在阻断了道德判断相关脑区的活动之后,也会做出相对“不道德”的判断。文章里的实验是让受试者看一段故事,然后对这段描述中行为的可允许程度做出判断。这些特意挑选的故事都包含了道德判断的内容,比如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有一个平常装糖的罐子,现在贴了一个标签,写着“有毒”。小明觉得里面确实装着有毒的东西,但还是拿给小张吃了,小张吃了以后并没中毒。正常人对这种行为的判断显然是“严重”不允许的。实验者用了一种TMS(透颅磁刺激)仪器,在做判断之前半秒钟,对正常受试者的右脑颞顶联合区进行磁刺激,这种磁刺激被认为可以暂时性地阻断脑区的功能活动。结果发现,接受磁刺激的受试判断上述行为的“可允许程度”竟然显著性地高于正常人。也就是说,如果道德判断的脑区受损,人们会更多地按照结果来进行判断(最后并没有中毒),而不是行为人的主观意愿(认为有毒)。
正常人的大脑中如此小的一部分只“紊乱”半秒钟,就可以造成这般显著的差别,那就更别提那些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了。这些人在做出犯罪的举动时,可能完全没有正常的意识,可能只是因为受害者有意无意的一个举动让他做出了异于常人的行为。看起来精神病患者是被错怪了,他们应该待的地方更应该是医院而不是监狱。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那个凶手其实并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那个精神病大夫原来是一个受害者的密友。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能猜到了,凶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