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赣鄱物华天宝,渝钤人杰地灵。
在仙女下凡之域,世界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撰述之地,国画大师傅抱石之乡——江西新余,2010年5月中旬,迎来江西渝州学院仙女湖科技园第一期工程竣工的盛大典礼。仙女湖科技园总投资约7亿元。
建院27年来,学院连续10年荣获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大专组团体总分第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屡获佳绩;中国机器人大赛获全国一等奖;荣获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十强、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高职院校、全国民办院校就业力示范院校等称号;董事长杨名权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首届江西十大杰出校长等称号。
底蕴篇
渝州学院先后与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有哪些优势,让那些知名企业引为知己乐于合作呢?
解读一:积淀深厚。学院始创于1983年。200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晋升为具有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资格并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普通高校。是目前10所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之一,全省自学考试优秀助学单位,网络助学单位,江西省教育厅列入2010年重点扶持本科院校。
解读二:实力雄厚。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06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学院教育资产达8.3亿元。拥有江西省内规模最大的数控实训基地。现有专任教师47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46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8人。
解读三:硕果累累。在学院10万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拥有千万元资产的企业家。毕业生孙清焕现任中山木林森公司董事长,公司年产值逾10亿元。在LED(发光二极管)行业,其规模位于亚洲前列。毕业生卜发林创办的深圳飞格达公司,产品覆盖近大部分国内市场,最近,他又在江西吉水投资5.5亿元,建厂生产手机。
2004年、2005年,中央领导、教育部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视察,充分肯定学院的办学业绩。
机遇篇
渝州学院既注重发挥自身作用,又善于抢抓机遇。那么,渝州学院的抢抓机遇之路有哪些亮点呢?
解读一:瞄准沿海,得风气之先。70年代末80年代初,渝州学院在广东省建立了多个办事处,为沿海地区输送数以万计的一线人才。90年代以后,学院通过“送出去”(老师到企业生产线上进修,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请进来”(将企业的工程师请到学院讲授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院与企业(行业)的衔接。
解读二:对接园区,服务地方经济。2009年11月,新余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学院主动对接园区,成立光伏工程学院,组建“赛维班”。今年,学院将为园区输送中级人才1000名,高级人才2000名,以后每年将分别达到1500名和3000名以上。
解读三:迎评促建,实现新跨越。2010年是学院升本的关键之年。学院正在举全院之力,创造条件,为迎接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升本考察做好充分准备,坚决实现升本目标。
奋发篇
渝州人深知,只有奋斗,才能发展发达。近三年,渝州人的奋发,又创造了怎样的精彩华章?
解读一:建设高等教育产、学、研示范区——仙女湖科技园。仙女湖科技园占地650亩,总投资约7亿元。第一期工程自2009年12月破土动工,兴建2幢教学用房,4幢连体实训用房,11幢师生住宿用房……总投资达1.86亿元。
解读二:强化低碳意识,高度关注“2345”产业变化。目前,“2345”产业发展迅猛。“2”是光伏产业和工民建产业,“3”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4”是半导体和终端显示的第四次技术革新,“5”是第五次工业革命。多年来,学院围绕“2345”产业变化,参加观摩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调整专业和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解读三:以赛促教、促学、促用、促新。2009年学院参加全国全省机器人、数学建模、电子电脑等各项赛事,共获全国性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9个;全省一等奖22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36个。2009年在水中机器人比赛中,成绩与北京大学媲美,学院荣获季军。
江西渝州学院,将继续加强办学底蕴,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过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教育业绩!(廖小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