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2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湖北几个第一不简单
——湖北学生资助工作领先全国的启示
2010-05-28
本报记者 雷宇 甘丽华 谢洋
    一组数据引人关注。

    位于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湖北省,连续5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一。在这里,无论机构建设,还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总额、人数,以及奖、贷、助、补、减的资助力度都位居全国前列。连续3年,湖北省参加“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动的学生人数和获奖征文数都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究竟凝聚着湖北省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多少的辛勤付出?又得益于当地相关部门的哪些创新之举?

    机构完善:工作触须延伸到最基层

    120所高校、17个市州、116个县(市、区)、624所中职学校,全部建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并且实现了机构独立,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专门的办公经费,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

    回想起当年的艰辛,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姜旭萍连连感叹“不容易”。

    早在2000年,湖北省就成立了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核定自收自支事业编制8人,与湖北省教育厅财务处合署办公。

    合署办公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没有自己的文号,有一次一个有关国家助学贷款执行办法的文件压了一个月才下发。

    湖北是教育大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28.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04万人,初中在校生236.33万人,小学在校生359.26万人。

    同时,湖北省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有2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对国家资助的需求很大。

    省政府下定决心,要建立起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资助工作。一个细节可以窥见湖北主要领导的魄力,在许多地方GDP竞赛的背景下,这里从2004年开始,连续6年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来抓。

    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12月,湖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将“湖北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更名为“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独立办公。

    为了促进各市区县参照成立独立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湖北省教育厅对机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将2003年的4700万元不可预见经费拿来奖励建立学生资助工作机构的市、区、县。第二年,湖北省又将国家奖励给湖北省、以补充省级财政不足的3600万元用于奖励机构健全、学生资助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及市、区、县。

    健全的机构网络推动了湖北省资助工作有序、全面开展,政策宣传到位。

    “政不出户”成为历史,一本本介绍详尽的国家资助政策问答手册通过区县机构,可以随入学通知书一同寄发给每个大学新生,让他们在入学前就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开学前后,各级资助管理中心都要安排专人到当地媒体去接听热线,解读资助政策。每个县都聘请宣传员下到村里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在提高国家助学政策的知晓度方面,各地有很多创新,比如位于大别山区的罗田县把资助政策印在日历上,送到农村家家户户张贴。经济实力不错的大冶市率先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还开设了服务大厅,让学生的政策咨询和贷款办理一站式解决。

    健全的机构建设大大提高了政策执行力,这在生源地贷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2007年,湖北省成为全国生源地贷款5个试点省份之一。相比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具有更便捷、更优惠、更安全、还款期限更长等特点。但在办理过程中,从申请到审核再到贷后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光靠银行很难落实,甚至影响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湖北省各地都建立了助学贷款资格评议小组,审核借款学生提供的材料、证件,核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是否存在重复贷款等,同时成立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贷款学生和家长进行诚信教育,与学生拟定诚信承诺书。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还聘任了专门的协管员,身为当地人的协管员甚至能一一历数贫困生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的加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骗贷和漏贷情况的发生。

    在国家试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当年,湖北省就为2.1万名大学生办理了1.25亿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

    截至去年,湖北省共为21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9.8亿元,为17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亿元,圆了无数人的大学梦。

    机制创新:随时填补服务空白点

    2004年,刚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范献龙,来到偏远的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乡中心学校资教。

    资教的合同期是3年,但范献龙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把户口从武汉迁到了下谷坪乡。

    2006年8月,范献龙被破格提升为学校副校长,还由湖北省教育厅选送到国外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

    回国后,他依然选择了回下谷坪乡。

    范献龙说,之所以最后选择去很多人不敢选或者不敢想象的莽莽林海神农架工作,是因为当初正是国家助学贷款的1.5万元,把自己送进大学的门槛。

    范献龙成长成才经历受益于湖北省教育厅一项资助政策的创新。

    从2004年起,湖北省开始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对高校本科毕业后自愿到农村任教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满3年的,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奖励,用于帮助其偿还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本金。

    一方面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与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经济来源,化解了银行风险。“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成效显著,累计资助人数已达6000名。

    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助学政策的效应,资助中心还从贫困生医疗保障,政策以外的社会捐赠、精神激励、诚信感恩教育等多个角度推出了联动机制。

    新世纪之初,高校云集的湖北省,大学生白血病等重大疾病频发,而且发病者基本都是家庭贫困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应变机制,高校管理机构力不从心,每次的爱心募捐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些鲜活的生命由此凋零。

    让贫困生上得起学,吃得饱饭,还应该让他们看得起病。2005年,根据教育厅领导的动议,湖北省资助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按省属高校入学新生20%比例,各高校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医疗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受助学生的确定、不同类型的诊疗标准、个人承担的比例等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了有利于患病学生及时检查、及时治疗、及时转诊、及时支付诊疗费用的便捷通道,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病致贫”的问题,目前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达8万名。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大学阶段有“绿色通道”,谁来拉那些贫困的高中生一把,贫寒学子的书本费怎么解决?资助中心想到了社会力量的参与。

    美籍华人林汉克个人全额捐款资助了鄂西北首个高中“宏志班”——十堰市郧阳中学。家境贫寒的孩子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第一届毕业生基本上都考上了重点大学,看到资助的孩子们如此有出息,林汉克又增加投入在当地开办了第二个宏志班。

    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湖北省募集社会捐助资金达2900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万余人;各高校领导、机关干部、党员教职工还通过设立奖学金、“党员基金”、“一对一”等方式,在学习、生活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5万人,资助金额达3500万元。

    理念创新:从单一物质资助到多元精神资助

    2007年,姜旭萍主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时,一名记者向她问起了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湖北襄樊5名贫困生因接受资助不知感恩,而被资助者取消资助资格一事。

    “当时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姜旭萍说,她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贫困大学生群体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和非贫困的同龄人相比,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要低,他们身上往往具有自卑、人际敏感、抑郁等心理特点;二是对这部分人群而言,精神贫困甚至比物质贫困的危害还要大。因此,目前单一的以人民币为主的物质资助,对帮助贫困大学生成人成才显然远远不够。

    不久,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始了新的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物质资助的局面,利用多元的精神资助产品来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

    “精神性资助产品”的开发由此成为了湖北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项“重头戏”。

    每次发放助学贷款时,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求省属高校必须举行诚信宣誓仪式,各高校必须把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纳入思政课的内容。

    各级学生资助单位也开始加强对贫困学生感人事迹、捐资助学事迹的表彰表扬、宣传报道、书籍编印、文艺创作等,一些跟资助相关的政策和精神还被有机融入到党委政府主导的重大品牌文化活动和重点项目中。

    2009年12月底,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省内在校大学生发出邀请,请他们帮资助管理中心设计形象LOGO,入选者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奖励。

    这次LOGO征集大赛的联络员万里飞表示,在大学生中开展这样一个特殊的活动,就是要激发全社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并了解学生资助工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激发其创作热情。

    活动的通知书发出去后不久,正好赶上学生快放寒假,不少高校的老师都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将其作为一项寒假作业布置给了学生。因为不论学生美术基础的好坏,只要用心去思考和设计,都能帮助他们增强对助学政策的理解以及对国家资助工作的感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开展思想教育的好抓手。

    “到3月初时,我们收到了600件作品。”万里飞表示,这600件作品远不是学生作品的全部。像湖北师范学院,每个受助学生都参与了作品设计,学校先是自己组织了一次内部初评,然后再把选拔出来的几十幅优秀作品报送给活动主办方。据了解,此次参评的作品中,有413幅初评晋级的作品已被做成了展板,目前正在湖北美术学院展览大厅公开对外展出。

    记者看到,学生设计的LOGO有的用象形文字组成,左边是红红的火字,右边是点缀着雪花的雪字,放在一起,寓意着红火的国家助学政策真是雪中送炭。还有的LOGO被设计成一棵大树,仔细看,树干是一个撑着双臂的人,树冠是学生资助中心的英文字母缩写,充满动感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助学工作的崇高性质和蓬勃发展的现状。每一个不同的设计,都蕴含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不同理解。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在学生中开展资助歌曲的征集。”姜旭萍主任说,希望通过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锻炼贫困大学生策划、沟通和创造的能力,激发和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让他们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全方位受益。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