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闻单位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
山路变迁中的庞家铺人
本报记者 王聪聪
5月25日,“寻根西柏坡”的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分赴河北省平山县各个村镇参观学习、体验生活,我们五组的11个人仿佛坐着“过山车”到了下槐镇庞家铺村。
和“临时房东”焦雪平说起山路十八盘,他笑呵呵地告诉我,他和大儿子焦军玉都是修路的,十天半月才回家一趟,“这次回来可巧碰上你们。”
“要想富,先修路。”焦雪平见证了路给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原来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几年前,村村通工程修到庞家铺村,全村老小能干活儿的全参加了,家家户户用小推车运水泥,三四天功夫路就修好了。
路通了,车来的就多了,乡亲们的生活也方便了。焦雪平说,“比如卖猪,原来都得用自行车驮着,骑三四十公里山路到县城,现在有人直接到村里来收猪了。”
这个540多口人的小山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女人留在家里忙活地里的活儿。
2004年,焦军玉从河北交通学校毕业后,也干起了建筑。父子两代都修路,修路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焦军玉上学时学的机械父亲还都没听说过,而现在那些摊铺机、灰土搅拌机等大型机械在山村已屡见不鲜。
“早先修路时,一条38公里的柏油路要修3年,现在顶多用一年就修完了。”最让焦雪平自豪的是,去年他们工程队修西柏坡到平山县城的路,提前了一年半完工,还得到了上级嘉奖。
“现在别说去平山县城,就是去省会石家庄,什么时候想去就能去了。”焦军玉结婚时,家具就是从石家庄买的。现在夫妻两个人买衣服甚至做个头发,都要去县城。
村里这几年跑石材运输的都赚钱了,焦军玉也准备买个车跑运输,过两年去县城买套房子,“主要是为了女儿,县城的教育比村里要好得多,她将来肯定要走出我们这山沟沟,去北京,去更远的地方。”
本报河北平山5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