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6月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周刊

石库门中走出的“上海摩登”

——读《上海摩登》
蔡耘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似乎一提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脑海里总会驶过一辆有轨电车。叮当之声犹绕耳,留声机里的女声又低吟浅唱起来。霓虹灯闪烁的街道旁边,手指涂着蔻丹的摩登女郎,握着香扇从黄包车上款款而下,熟练地挽起男伴的手臂,旖旎走进百乐门暖暖的黄灯光里—彼时还是孩童的李欧梵,第一次接触上海的都市文明,便被中国饭店的旋转门惊了一记,引得一旁的黄包车夫也不怀好意地笑起来。他不禁感叹:到底是摩登的“东方巴黎”,连黄包车夫的优越感都如此底气十足!

    30年代的上海,已经拥有丰富的现代生活。作为一个多国殖民下的城市,无可避免地“和世界最先进的都市同步了”。《上海摩登》一开篇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张80年前的城市文化地图—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南京路上的先施和永安;法租界里的咖啡馆;愈夜愈美丽的歌舞厅;外国人云集的公园与跑马场;还有被奉为时尚指南的《良友》杂志……这些十里洋场的真实图景,不过迎合了殖民文化的内在诉求,“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中心部分”。李欧梵对旧时上海的城市还原,无疑是精确而又全面的。既未夸大其辞,也不厚此薄彼——对于穿梭在石库门与弄堂之间的市井百姓来说,外面的世界就像一摊抹在素面上的脂粉。脂粉是外国进口的,脸上的皮肤却是实打实的“中国制造”。

    李欧梵所选取的,恰恰是与上海有着深厚渊源的人物,因而在“摩登”的层面上也更具说服力:“外国租界区的那些大楼和空间是孕育都会怪诞的绝好背景”,施蛰存由此得到灵感,用“色、魔、幻”实践起他的实验小说;欲望和城市外化为摩登女郎和舞厅,成为刘呐鸥与穆时英的主要关注对象,《都市风景线》和《上海的狐步舞》便是极佳佐证;而由“摩登”带来的翻译风潮,使邵洵美与叶灵凤浮上历史舞台。尤其是对邵洵美,李欧梵坦言,重新描述他,“不光是为了‘恢复’他的死后声名,也是为了提供一个背景以帮助认识他在英、法和美国文学上的惊人知识”。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张爱玲。这个描写上海故事的传奇女子,其小说的衬底永远有上海的浅浅背影。她与摩登上海的关系已无需多言,读读《公寓生活记趣》就不言自明了。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最能代表上海的摩登。“电影本是外国的一种玩艺儿”,它能够在上海生根发芽,由“舶来品”转化为“本土货”,足见“摩登”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程度之深。其时,大众皆以看电影为时髦,电影明星颇受追捧,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电影产业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书中由电影院说到电影杂志,从流行口味谈到剧目研究,最终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城市的原点—而那些记忆里的30年代老电影,恰恰在半个世纪后与香港电影隔空映照。正如李欧梵在该书后记《双城记》中所言,香港“依然是上海这个传奇大都会的可怜的镜像”。正因彼此互为“他者”,爱把镜头对准上海的香港导演们才能从上海找到自身的映射。“上海和香港所共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殖民统治下的共同历史背景,还是一种扎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感性”。

    如今看来,那个30年代的摩登上海之所以如此摩登,或许正是因为它以一种无法被复制的形态永远存在另一个时空中了。即便被人们无数次翻出来怀念、膜拜,都只能是一场逝去的美梦。它拥有我们今天无法得到的、最为本真的新奇与快乐。全书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对昔日上海的真切重绘。通过那些老相片,每个人都能够想象和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摩登时代。而历经风雨的上海,“摩登”早已面目全非,无法与当年的“摩登”同日而语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