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古典风格的主楼,显示着哈工大九十年厚重的历史。
李贵才摄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的杨振岭在病床上。
被救女孩和母亲向何晓波、刘峰献上鲜花。
刘洋摄
5月,是哈尔滨市丁香花盛开的季节。在这座城市的最高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满园的丁香花更是沁人心脾。俄罗斯古典风格的建筑群,显示着这所被列为国家“985”重点大学的九十年厚重的历史。
绿树掩映之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的雕塑熠熠生辉。这位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祖国光学事业的科学家,更为哈工大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现在,在这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
正是在马祖光精神的感召下,近几年来,哈工大涌现出以陈苏、杨振岭、张健、何晓波和刘峰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说,建设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更要有一流的育人质量,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
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更有意义
在山西浮山县寨圪塔乡中学的教学楼前,生长着一棵老桐树,树上挂着一口小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钟声,学生们日复一日地上课下课。
23年来,学校从未发生太多的改变。直到2005年暑假,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陈苏和李开聪来到这所乡村中学。这让门卫关师傅不仅头一回在乡里听到外地口音,还感受到许多无形的变化,“他们一来,就大不一样了”。
“自从有哈工大的支教研究生来后,寨圪塔中学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两个本土有经验的老教师能带来的,也不可能仅仅用数字来衡量的。他们带来了城市气息,给我们学生、老师都带来了活力。”寨圪塔中学校长卫俊剑说。
卫校长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在研究生支教团来之前的年份,浮山县每年能考上本科的学生寥寥无几,一个乡几年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寨圪塔乡教学成绩更是始终在全县垫底。
而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陈苏执教的寨圪塔中学英语成绩跃居全县榜首,这对于在评比中经常被“剃光头”寨圪塔中学来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而李开聪执教的历史科目,其教学方法被浮山县在全县推广。“初一两个班全县排名第一,这是寨圪塔中学历史上的第一次!”
“真希望下一批志愿者早点到来!”寨圪塔乡中学校长的短信,至今还留在陈苏的手机里。而到全国贫困县支教一年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陈苏的命运。
陈苏是我国实施扶贫接力计划以来,第一个参加支教的博士生。当他在校园里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海报时,感觉“就是为我而写的”,然后就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并说服家人和女朋友来到浮山县最偏远的中学,一呆就是一年。
刚开始时,乡里的娃娃们看见这么年轻的老师,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陈苏在前面黑板上写字时,课堂下立刻乱成一锅粥,有的在抛纸飞机,有的扔课本,有的在打闹……可当陈苏回头时,整个课堂却又秩序井然了。
面对这些耍小聪明的娃娃们,陈苏说:“来到这里后,我发现物质条件比想象的要好,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却比想象的要差。原来以为,贫困的孩子学习一定刻苦,实际上,他们被物质上的贫困摧残得精神也开始贫困!我们要为精神扶贫而努力!”
为了让孩子们对改变自身命运有直观的认识,陈苏还专门找来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把这部上百万字的书一章一节地读给学生听。“这部书里的主人翁、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跟寨圪塔乡很相似:山区,产煤,农村娃。”娃娃们就好像在听身边人的故事一样,似乎想把每个字都记下去,教室里只流淌着陈苏的声音。
陈苏与他的队员们认为,他们来这里支教,教知识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追求思想!他坚信:“也许我们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2009年7月,以陈苏及其队友为原型,国内首部以研究生支教团为题材的影片《青春的力量》在浮山县开机,70%的拍摄地选在寨圪塔乡。有人评价说,影片是继新中国青春系列著名影片《青春之歌》和《青春万岁》后,反映21世纪当代青年的第三部曲。
在支教的一年里,陈苏不仅学会了磨面、割麦、打草,还让他深入了解了农村,了解了中国国情。现在已是哈工大团委书记的陈苏,在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时说,当你为别人提供帮助后,你会收获内心的充实和自信,有时候油然而生出一种幸福感。“参加志愿服务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更有意义。”
如今,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足迹已从太行山区延伸到青藏高原。从2006年至2009年的3年间,该校先后派出3届9名队员到拉萨支教。支教不仅带来了当地的改变,也使支教者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大学生老师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带来了知识和文化,也为学生工作注入了活力。”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处长拉巴旺堆说,要改变西藏教育落后的现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这些支教队员的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些支教的大学生刚来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跟我说,可一年下来没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团委权益部部长王慧文的话语里充满欣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在闪光,他们在这里支教一年,比在内地工作几十年得到的锻炼和收获都要大。”
隋海鹏是哈工大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学生,刚开始来到西藏藏医学院支教时一句话也听不懂,加上他该院才只有4名汉族师生。刚开始上课时,他还要请一个人来做翻译。于是,他将业务时间全部用来向藏族同胞学习,很快他就学会了藏语,不仅能流利地讲课,还能用藏语唱歌,全校师生都视他为藏族人。
“不说藏语,不喝酥油茶,就不是藏族人。”隋海鹏认为,来这里支教高原反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真正融入藏语环境,为藏族同胞所接受。同事和学生还亲切地称呼他为“索朗加措”,藏语的意思是“智慧的海洋”。
西藏藏医学院团委书记拉巴次仁以隋海鹏的例子告诉后来支教的大学生:“小隋用行动证明了,内地的大学生越是到困难的地方,越能在磨练意志中更快的成长。”
2009年,团中央对研究生支教团进行调整,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正值西南五省遭受特大干旱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旱情,牵动了5名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心。
在今年4月的研究生支教团例会上,有人提出“发动我们身后更多的人来解决当地实际困难”的建议,得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一致同意。于是,支教队员分别向自己所在的院、系、班级发出了“求救信号”。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就在哈工大师生当中募集到20743.6元爱心捐款。这笔钱用于修建西川乡界马完小和宁利乡白草坪完小饮水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这两所小学几百名师生的饮水条件。
当宁蒗县委副书记简传银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哈工大支教团来到西部地区支教,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是在传播一种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境界!”
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甘肃陇南龙坝乡九年制学校。来自哈工大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潘民政正和学生们一起开主题班会。突然间,教室猛烈晃了一下。潘民政还以为是外面在放炮,就出门察看。可当他再次回到教室时,地面使劲摇了起来。这时他才意识到:地震来了!
有学生开始惊叫,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23岁的潘民政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地震,心里恐惧极了,但是在无助的孩子面前,他突然意识到“我是他们的老师”,于是他很快让自己镇定下来,大声地重复说:“同学们不要慌,坐在墙角都别动,我们的房子很结实,不会塌的!”不一会儿,教室里安静下来。
又过了一会儿,震感消失了。然后潘民政马上发出指令:排好队,靠右通行,快跑,到操场上去!
潘民政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在操场上,潘民政开始点学生的名字,一个也不少!
后来,潘民政了解到,龙坝地处陇南市,离汶川240公里,离后来多次发生余震的中心青川也只有100公里。
地震发生后,潘民政加入到自救行动当中。当天就带领学生搭起简易帐篷,在通讯还没有完全恢复时,他爬到当地最高的山顶上,利用手机的微弱信号,将灾情传递给了手机里的每一个号码。不久,他收到了外面寄来的1万元钱,然后他开始挨家挨户的家访,将这笔救急钱发放给受灾严重的学生家庭。
一年时间结束了,潘民政舍不得离开,学生们更是不让他走。学生们在黑板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一行字送给老师:“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祝老师快乐每一天!”潘民政则与孩子们立下一个约定:“好好学习,等你们考上了大学,老师带你们去逛中央大街,去看冰雪大世界。”
汶川大地震后,团中央面向全国高校招募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经过严格选拔,哈工大有王贺年、向海波、邓双丰、梁艳、袁文祥、张硕等7名同学顺利入选,奔赴地震灾区开展为期1年的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协助当地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我一直在想,自己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为灾区重建贡献一份力量。”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贺年说。已保送读研究生的机电学院学生邓双丰则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于能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而作为大学生,应该将个人的目标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
除了参加志愿服务,哈工大学生还通过多种形式服务灾区。在哈工大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中,特别组建一支研究生灾区服务团,由1名指导教师和7名学生组成,赴受灾严重的剑阁县剑阁中学,帮助那里恢复教学。机电学院硕士研究生钱超发自内心地说:“到这来后也经历过几次余震,才真正体会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紧张与痛苦。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们尽早走出阴霾,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现在,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社会上曾有人担心他们是否能成为“担当责任的一代”。现在,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在哈工大,每当我国有重大事件发生,都有大学生挺身而出。
2005年11月,由于吉林市双苯厂爆炸,致使松花江水受到污染,下游以松花江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960万市民饮用水面临威胁,情况万分危急!
哈尔滨市政府承诺:停水3天后,要让放心水重新进入千家万户。这项艰难任务落在了哈工大科研人员的肩上。这是一项重大的科技项目,由长江学者马军教授带领近30名博士、硕士组成的攻关队伍,夜以继日地开展小型模拟试验,用最短的时间拿出了最安全的工艺方案,保证了哈尔滨市的如期供水。
3天时间里,参与攻关项目的30名学生几乎没有合眼,但是他们没有一点怨言,相反却因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价值感到非常自豪。与此同时,哈工大还有另外一大批学生参与到紧急治理污染的课题组中,辅助李圭白院士等专家进行科研攻关,为治理松花江污染作出了贡献。
国际著名志愿者德兰修女曾经说过一句话:“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而哈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0410101班的共同信念则是:“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勇于站出来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使命。”
在松花江遭受水污染,恐慌情绪蔓延的日子里,哈工大校园却活跃着一支“校园守望”队,他们就是由0410101班的26名同学组成的。在学生聚集的寝室、食堂、教室,以及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及时发布最新的信息,发出倡议,提供心理安慰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还走出校园,带着自制的宣传材料,在哈市各主要街道向市民发放传单,宣传用水常识和水污染处理情况,及时消除人们的紧张、恐惧的情绪,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解器”。2007年,该班级被教育部、团中央等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
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当代大学生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而在近几年在我国举办的重大国际赛事上,人们同样能看到哈工大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谢天卉是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2008年她有幸成为北京奥运会一名志愿者。尽管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话,重复相对单调的工作,但对她来说,那是终生难忘的20天。她清楚地记得,一位外国观众问自己是否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工作。这名观众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虽说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可青年志愿者的微笑让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那一刻,谢天卉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因为她将志愿者的微笑传递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同样,在家门口举办的世界大冬会上,哈工大数百名大学生参与这项重大赛事。其中,外国语学院的杨明霞是一名语言类志愿者。2007年,她放弃国内知名外语学校兼职教师的优厚待遇,决定到大冬会组委会做一名长期志愿者,一做就是两年。在组委会工作期间,她累计参与翻译的稿件达到40万字以上。
她不但是秘书长的随员,还担任重要外事活动的翻译。国际大体联秘书长埃瑞克·森特隆德这样称赞杨明霞:“我经历过很多届大冬会和夏季大运会了,这次派给我的随员是最好的。”
每个人贡献一份力量,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
在哈工大有一群特殊的人: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群体。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颜世林是他们中最新的代表。本科期间的一次无偿献血,颜世林将自己的名字填在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上。2009年6月,颜世林被告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今年的4月21日,他启程赴山东,到达第二天就住进了济南军区总医院。
“这是救人的好事,一个生命即将枯萎,我不会放手的!”4天里5次注射动员剂,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每次长达7小时,不时伴有腰痛、头昏、恶心等反应,这些都没有动摇颜世林挽救一个生命的信念,他始终咬牙坚持着完成了。4月29日,捐献造血干细胞仅两天的颜世林回到了熟悉的校园。
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幕!5年前,一个名叫杨振岭的哈工大学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患白血病的小女孩,也是毫不犹豫地两次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这个小女孩在手术前写下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杨振岭信守承诺,没有放弃。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杨振岭几乎每天都往家里打电话,向母亲讲解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知识,让父母去找当地医生直接了解这项医学技术,让父母了解这项技术不会对捐献者的健康造成伤害。一次次的劝说,母亲终于含泪点头同意。在移植手术前,母亲从苏北农村赶到哈尔滨,坚持陪伴着儿子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得知那个小女孩好转的消息时,杨振岭激动万分,他说:“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多承担些社会责任。如果每个人都去承担一份责任,每个人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更和谐。”
杨振岭、颜世林的感人事迹,在哈工大学生的心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陆续涌现出以刘建明、蔡中威、张璐华等为代表的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群体。
同样,人们熟悉张健的事迹是因为他跨越国界的献血行动。他用身体中流淌的400毫升鲜血,和6名稀有血型志愿者一起挽救了一位俄罗斯病患者的生命。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他累计无偿捐献RH阴性B型血16600毫升,这些血液,已经超过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能够至少挽救22个人的生命。
张健曾经说过,“我一直相信,救人无国界,只要自己身体允许,无论谁有需要,我都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我一直在坚持的,仅仅是为生活而努力。为自己、为他人、为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而努力。”
的确,许许多多的人每天都在奉献爱心。有这样7位不愿留下真实姓名的哈工大学生,他们在同一社团中相识,又为同一个目标而走到了一起——为那些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陪伴他们安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活动发起人小林做义工时认识了一名已至肺癌晚期的14岁小女孩,于是这名小女孩就成了他们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每个星期,他们都会抽出至少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看小女孩,聊一些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一次,小女孩说她想去北京,小林就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北京的照片,一张一张翻给她看。一向少言的小女孩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在小女孩即将离开的最后日子,小林和其他几名同学到医院陪了她整整一个晚上。
“小女孩离开时,我感到很伤心,可回想起她看照片时微笑的样子,我又感到很开心。有点自闭的小女孩最后和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虽然心情依然很沉重,但小林认为大家的努力是值得的,“做这样的义工,我的身上会多一份责任。比如病人的症状,我会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并交给医师。”参加服务的另一位同学小何说:“我是带着理想主义的想法去做义工的,而这件事让我对生死、对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感人事迹在这里不断被“复制”
2008年3月8日,阳光明媚。哈工大航天学院2005级本科生何晓波、刘峰和同学兴高采烈地在松花江边放着风筝。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惊呼:“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何晓波、刘峰一怔,几乎同时喊出来:“快去救人!”
何晓波飞速跑到近前,看到一个女孩正在江水里挣扎,另外一个女孩趴浮在水里。他赶紧蹲下身子,把手伸向正在挣扎的女孩,大喊:“把手伸过来!把手伸过来!”这时,意外发生了,只听见“咔嚓”一声,脚下的冰突然塌进江里,何晓波掉了下去,刺骨的江水猛地卷了上来。他迅速用双手撑住身后的冰面,从冰窟窿里跃了上来,浑身已经湿透了。
刘峰这时也赶到了。两人随手拿起旁边的一件棉衣,想当绳子把女孩拉上来,可是女孩的手已经冻僵了,根本抓不住。何晓波随即俯下身来,趴到冰面上。刘峰立刻拽住他的脚,两人匍匐着向冰窟窿靠近。
何晓波在前边使劲地伸着手,朝挣扎的女孩喊道:“快!把手伸过来!”女孩吃力地把手伸过来。一次,一次,又一次……终于抓住了那只冰冷的手,他立即大喊:“我抓住她了!快拉我!快!”刘峰拽着何晓波的脚,何晓波拉着女孩的手,把第一个女孩拉上了冰面。
这时,冰窟窿已经很大了。两人再次爬近冰窟,看见落水的女孩脸朝下,漂浮在水面上,离冰沿更远了。为了能抓到她,何晓波用尽力气把上半身都探进冰窟窿里,后面的刘峰几乎拽不住了,幸好一个市民及时赶了过来。当何晓波吃力地将女孩拉到冰沿时,女孩的身体却卡在了冰沿上。何晓波急忙把两臂伸进冰水里,努力地把女孩的头抬出冰面,在刘峰和好心人的协作下,终于把女孩拉了上来。
在对昏迷女孩成功进行急救后,何晓波和刘峰背起两个女孩送往就近的太阳岛物业管理所。看见两个女孩安全了,他们才放心地离开,悄悄地回到了学校。当有人问他们的姓名时,他们只说了一句:“我们是哈工大的!”
两天后,两个被救孩子的家长将鲜花、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哈工大。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了两人的英勇事迹。一名同学骄傲地说:“我们和英雄生活在一起!”可何晓波、刘峰却平静地说:“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如果其他同学在场,也都会这样做的。”
时间过了不到一个月,同样是在松花江上,又一名哈工大学子殷和栋与10多名市民一同救起了一名60多岁的落水老人。殷和栋“复制”了何晓波、刘峰的英雄之举,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却没有留下姓名。
“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的,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不这么做,对不起学校和教师对我的教诲与培养,也对不起我的良心!”殷和栋说话间带着憨厚的笑容。
4月4日救人的当天,他才刚参加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组织的祭扫马祖光院士活动。“汶川大地震中无数的共产党员英勇的抗震救灾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这再一次坚定了我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决心。身为哈工大人,我牢记校训:规格严格才能精益求精,功夫到家才能学以致用。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一定能成为哈工大建设祖国恢弘乐章的一个音符,我也将以此为奋斗目标并以此为荣。”这是殷和栋在入党申请书中的一段话。
今天,哈工大的优秀大学生们仍在不断地复制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
(本版未署名照片由哈工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