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加入收藏 | 检索 | 广告
中青论坛 | 订报 | 投稿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新闻回顾 新闻检索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61
邮发代号 1-9
2010年6月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但愿馈赠不是警察破案的润滑剂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0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吉林一家表行失窃了价值380万元的手表,当地警方历尽周折破了案,失主遂赠送公安机关一辆汽车和3万元现金,以“表示感谢”。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坊间很多人质疑,警察破了案就能收钱吗?(《新文化报》6月2日)

    据报道,接受馈赠的吉林公安局船营分局已将车和现金都退还给失主。警察破案该不该收失主钱物,本来就是一个伪问题。我担心的其实并不是事后的馈赠和感谢,而是事先的打点和润滑,以及一旦此风常规化之后,它对社会公平和民众权益造成的潜在威胁。

    人民警察破案是在执行公务,是在“为人民服务”。接受服务的对象并无支付费用的义务,因为国家已向其支付费用。此前,广东省公安厅曾专门发布《广东省公安厅令》第7号,要求警察在公务活动中不得接受吃请馈赠和索要钱物。据介绍,该规定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结合广东实际制定的。此规定应有案例意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安部门经费紧张并不能成为坦然接受公民馈赠的理由。经费紧张是政府的事,而以此为借口大开公民纳币输款之门,则牵涉到社会公平。公民已通过向政府纳税尽了义务,其中当然包括供养警察,因此不能再就具体的单项破案支付费用。而为了维护社会良性运转,政府应对警察办案经费有所承诺。

    一旦警察收受公民个人馈赠成了风气,就很难辨别哪项馈赠是破案以后的激励,哪项是破案之前的“份子”。案情本身的复杂性,警察群体的多样性,以及社会风气对民众情绪的塑造,都可能让原本或许用意良善的“馈赠”,很容易变成公民不得不支出的“陋规”。毕竟警察手里总有破不完的案子,对轻重缓急的把握还是有一定讲究的。我们很难有足够信心相信,“馈赠”不会成为警察破案的润滑剂。

    “馈赠”之下,很容易出现警察破案的选择性。“馈赠”丰厚,则从重从快;“馈赠”稀少,则按部就班。而公民因为财力不均等,则在寻求正义的路上也可能出现不均等的情形。如此,很难真正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其对社会公平也必将造成严重伤害。

    早在2006年,一家私营煤矿企业的老板捐资800万元为省公安厅购置了一架警用直升机,这在当时就引发很多人担忧,认为私人武装警察将会严重伤害警察的公正性。私人武装警察也好,公民馈赠警察也罢,说到底都将使人民警察丧失公正立场甚至成为某些利益体的代表,殊不可取。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