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e路通”
“郭老师,方案的厚度有要求吗?着装有要求吗?”“刘老师,终极PK和专科组、本科组竞赛有什么不同?答辩时能带参考资料吗?”面对选手们提出的一个个略显“粗线条”的问题,郭继武和刘芳耐心地进行回答。
对于已经连续参与组织三届大赛的刘芳而言,类似这样不计成本、不答完不结束的“在线答疑”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也渐渐习惯,并且乐于接受“刘老师”这个称呼。
3年来,对于“e路通”她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酸甜苦辣。
先说甜的,刘芳手头上有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第一届全国有1200多所院校的4万多名学生参加大赛,第二届是2000多所院校的8万名学生,到了今年,这组数据被刷新成近3000所院校的10万余名学生;参加首届大赛的团队队长就业率是72%,到了第二届,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当口,队长就业率是100%。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一年比一年更强。第一年参赛的3000余支队伍中,只有不到600支队伍把想法付诸实践,72支队伍进入总决赛;第二年还是3000余支参赛队,有780支队伍实践想法,204支队伍进入总决赛;而今年,3000余支队伍中的1792支队伍进行实践,248支晋级全国总决赛。
如果说参赛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大赛影响力的逐年递增,那么,学生就业率的逆市上扬和实践能力的大幅提高就是大赛开始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志了。
为了使大赛更加贴近实践,长期以来支持赛事举办的大赛主协办方中国建设银行也在动脑筋。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高级经理纪朝晖告诉记者,前两届大赛建行主要为大赛提供电子银行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实践问题,而今年,建行多个业务部门参与进来,“设计了研究类、产品设计与开发类、市场营销类、市场调研类问题,内容涵盖网络商务、电子支付之外,还设计了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创新,让银行业务全面服务高校的商业问题。”
所谓苦尽甘来,有甜的,自然也有苦的。在刘芳看来,大赛最大的贡献其实是培养了一批“高校粉丝团”,一批重视学生就业、重视学校实践教育创新改革的有责任心的高校被遴选了出来。
回想两年前,“e路通”大赛筹办之初,自己两个月内到70多所高校进行巡讲“跑断腿”时的场景,刘芳嘴里还是有些苦苦的。先打电话联系学校,磨破嘴皮子人家才同意你去讲一次,自己坐火车,到了当地自己打车去学校,自己找旅馆,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路边摊上扒两口就完事儿了,“那时学校也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说完自己回家,没人管你。”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今年刘芳在全国各地做了156场巡讲,大多数讲座都是高校主动邀请的,“至少从机场到学校都有车接,有安排住宿,校领导会陪你吃个饭,搞活动时校长来出席一下。”
最令她感动的是今年在江西南昌大学举办的华南分赛区决赛,“江西省工信委的一把手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还有团中央的领导都来参加颁奖。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偶尔,刘芳也会有酸酸的感觉。她不怕得罪人,言谈中有股挡不住的辣劲儿,“你知道吗,我们2000多个参赛高校里,只有300所学校是从学校层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的,其余的都是学生自发组团来报名参赛的。”
她透露,大赛的1000多名指导老师都是无偿为学生参赛提供指导的,“这个不算老师工作量的,是老师发自内心关心学生实践能力才来的,否则老师们大可以猫在家里作研究、写论文,这才真正算是他们的工作量!”
“在我们大赛里,得到一等奖的未必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也未必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还有专科学校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得奖呢!”刘芳自豪地说,通过坚持参加大赛,现在很多院校已经不再仅仅依赖大赛组委会提供的企业商业问题,而是自主寻找值得合作的企业,通过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的商业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的学校把参加大赛纳入到学生实践课当中,还有的干脆就拿解决企业商业问题当作业布置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