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6月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学·经济生活
能不能登上月球,能不能有效利用月球资源,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新一轮探月潮扑面而来

本报记者 雷宇 通讯员 王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0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中国的探月工程规划为3期——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无人采样返回。目前,探月一期工程已经圆满完成,探月二期工程正在实施,探月三期工程正在论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在题为“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展望”的主题报告中这样介绍。

    连日来,在京举行的世界月球会议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59个航天相关领域研究机构与企业以及29所大学的航天专家和月球科学家汇集一堂,就科学与探索、生命科学、载人登月等议题进行广泛探讨。

    穿行在各个分会场之间,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工程师江磊感受到空气里充满了一股别样的气氛,不同肤色的专家用夹杂着不同地方口音的英语交谈,所有的话题围绕同一个中心——探月。新一轮月球探测热潮已经扑面而来。

    美国“星座计划”成为这一轮热潮的牵引,他们勾勒的宏伟蓝图包括——在本世纪20年代初重返月球,以月球作为跳板,在30年代要载人登火星。

    进入太空时代,太空对国家的安全、发展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凸显。各国都不甘落后。

    俄罗斯拟在2015年后建立一座全自动化的无人月球基地,此前展开的探月任务包括研究月球内部构造、寻找月球矿产资源和进行土壤分析。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已经推出了宇宙开发的2025年计划,其中登月计划是这一长期蓝图的一个主要项目。作为登月计划的一部分,日本打算启用拟人化机器人开发月球基地。

    在欧洲,德国可能尝试在2015年前后发射无人月球探测器;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已宣布要面向工业界招标,对准备在2014年发射的“月光”探测任务进行为期9个月的研究。

    印度2009年公布了“登月计划”,最晚于2020年实现航天员月球漫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位与会研究人员刘先生分析,第一次载人登月美国收益巨大。通过“阿波罗计划”带动了技术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给国家政治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红利。

    当时,美国有200多个高校、研究所和研究部门,大概40多万人参与了“阿波罗计划”,通过国家拨款做课题的形式,资金分配到高校和研究部门,极大促进了技术提升、人才培养。

    比如为了解决登月能源,就促使美国发展燃料电池,而它现在已成为一个大的产业。

    米其林轮胎就是给阿波罗登月做的,当时一个很小的公司,而今已是全球知名的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事实上,登月在当时带动了一批这样的公司。”

    此外,从政治方面考量,能不能登上月球,对月球资源能不能有效利用,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另外从国家安全考虑,月球有很多军事方面的意义,对月球的探测、还有将来的载人登月,意义非凡。

    “月球上丰富的资源将是人类最重要、最理想的备用库。”江磊介绍,就目前的研究发现,“它的能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以月球土壤中丰富的氦-3为例,它是地球上没有的能源。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不产生中子,安全无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变,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而且特别适合宇宙航行。

    从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吨氦-3,可得到6300吨氢、70吨氮和1600吨碳。据预测,从月球的矿石中提取的氦-3,足以满足整个地球400年能源的需要。

    对于未来能源比较紧缺的地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

    “仅此一点,人们就足以理解重返月球深远的社会与经济意义了。”江磊说。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