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相册中珍贵的一页
转眼间,3个月的挂职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老实讲,每天沉浸在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不是在挂职,而是在进行日常的工作,我就是一名中青报人,丝毫没有察觉到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短短3个月,我们已经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中青报情结”。
3个月在报社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我今后一生受用不尽、实实在在的宝贵财富。翻开工作笔记,打开一张张的《中国青年报》,翻阅《新闻采访学》、《冰点》、《报之道》等一本本书籍,笔记中工整的字迹、报纸上认真的标注、书上清晰的折痕,这些就像我们身上烙下的中青报人的“印记”一样真切可见。同时,也真真切切展现出我们这3个月来走过的每一步。
参加“一日中青报人”活动,看着那一幅幅见证历史时刻的报纸和照片,我仿佛跟随着中青报的足迹置身于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中青报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向我们寓意深长地诉说着每一个“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
每周二的评报不仅是对每一名挂职团干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很好锻炼,更是考验我们对每一篇文章的独到理解、深度思考。一篇篇文章犹如一件件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艺术品一样让人惊叹,中青报编辑记者就像一位位技艺娴熟的艺术大师一样令人折服。在一次次看似枯燥的评报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共青团新闻中心老师的“良苦用心”:评报的真谛在于通过评论每一篇报道,在头脑中形成一名中青报人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思考和见解,这种思维形成了,剩下的也就只是“行动”罢了,写作就不算是多大的难事了。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一个值得我自己庆祝的日子,我的文章《志愿服务卖票记》平生第一次刊登在中青报第八版共青视点的栏目中。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句话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实际上当我前一天看到文章的“小样”时,我们的“挂友”就开玩笑地说:“捧着文章,激动得有点说不出话了吧?哈哈。”的确如此,可以说,这篇文章既是对自己这段经历最好的小结,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莫大鞭策和激励。
记得初来中青报时,无意中翻阅到上批一位挂职团干的挂职感言,感人至深,令我为之一震。如今,我深切体会到他的感受,如果说现在有人问我到中青报挂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四个字——“真情实感”!
一路走来,从陌生到熟悉,有成功后的喜悦也留有一些小遗憾,“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更加珍惜。”但这只是“假如”,时间还是在分秒地无情流逝,只希望后来者比我们更珍惜这段独属于中青报的情结。
(作者为团吉林省长春市委学校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