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浸润北大土壤
这位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北大学生,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今,他正在负责筹备“阳光爱心诊所”。这将是全国第一个由医学生运营、以医生和医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免费诊所。
薛侃只是北大近年来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学生代表中的一位。5年多来,北京大学在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锐意探索,成就斐然。据了解,共有1.6万多名优秀个人和500多个先进集体受到北京大学的表彰奖励。
一直以来,北大青年都有爱国主义情怀,敢于担当。
爱心社是北大的传统社团之一。1993年寒冬,一场大雪导致校园的马路泥泞难行,17位同学自发组织起来在校园义务扫雪。第二天,他们在三角地张贴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我们因为爱心而走到一起,这个冬天还很长,我们期待着第18个人是你。”身边的同学被他们感动,也加入到扫雪的队伍中来,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一个固定的社团。十多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爱心社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助老、手语、爱心万里行等多个项目,500余名会员的大型社团,获得国家、北京市和北京大学各类表彰奖励数不胜数。
北大还利用典型毕业生事迹鼓励和倡导学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建功立业。据统计,在2005年到2009年的毕业生中,有70%签约到国家重点行业与领域。在他们之中,有一大批毕业生奔赴西藏、新疆、贵州等中西部基层地区。
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此外,北京大学还将重要事件的发生作为学校开展主旋律教育的重要契机。“在每个重要节点上,我们都能听到北大人的声音。”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化祥说。
2009年,北京大学被委以重任,在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负责群众游行“我的中国心”方阵总队的组织、训练工作,同时组织部分师生参与合唱、广场联欢等庆祝活动。为此,学校迅速组建了组织运行机构,由党委书记闵维方担任方阵总队长,以2008级本科学生为主体,组建了包括2323名成员的方阵,经过3个多月的刻苦训练,最终出色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此前,在汶川大地震中,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大青年都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展示了“鸟巢一代”的风采和心系国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