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6月1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冤案常现,受伤的总是农民

谢昱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1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又见冤案。因一起特大杀人纵火案,河北邯郸村民刘俊海、刘印堂被警察带走后遭遇刑讯逼供,因忍受不了折磨,被迫承认一起犯罪。但杀人证据毕竟不足,于是公检法相互推诿,案件一拖再拖。这可苦了两个农民,他们在看守所一待就是15年。(6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没有犯罪却失去人身自由甚至被冤杀的事情,近年来曝光了好几起。这些案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比如蒙冤者都受刑讯逼供,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很大伤害……其实,这类案件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害者都是农民。佘祥林、聂树斌、赵作海、郝金安,没一个不是农民。

    冤屈都发生在农民身上,当然不是偶然,笔者认为,案件背后反映了如何加强农民权利保护的重大社会问题。

    多起冤案都是办案人员滥用权力践踏权利的典型。权力的滥用和权利的强弱是成反比的,权利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权力滥用空间就小,而权利一孱弱,权力就会无所顾忌。而公民权利维护状况,与整个社会法治水平有关,也与公民自身维权能力有关。无良警察草率办案,肯定也是分对象的。如果感觉对方不好欺负,自然要守规矩得多。践踏权利,毕竟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感到对方是个“软柿子”,想怎么摆弄就可怎么摆弄,在讲究办案效率和图自己方便等不良意图的驱动下,完全可能把办案对象不当人。而时下很多农民,无疑在权利维护上属于无良警察心中的“软柿子”。

    毋庸讳言,农民在现阶段的维权能力的确不是很强。首先,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维权意识不强。比如,熟人社会和农村文化,让农民特爱面子,一旦有亲人涉入违法犯罪案件,就觉得很丢人,不愿意伸出维权之手,甚至有意和涉案者划清界限。这种情况下,那些蒙冤者孤立无助,自身失去自由,又无人相助,案子就会陷入任人摆布的状态。而根深蒂固的“民不与官斗”、怕官、让官的传统意识,也让不少农民养成了忍让权力侵犯的习惯,不敢大胆地维权。

    其次,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农民法律知识很欠缺,对于正常的拘捕程序、羁押期限、审讯手段等,不是很知晓,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不明白这些行为的性质,以至于不能理直气壮地主张自己的权力。

    第三,农民维权的经济能力不强。卷入违法犯罪案件,走法律途径维权,就得聘请律师,而时下律师费用,不是一般农民拿得出的。不排除,有些农民在对不能正确估计后果的情况下,情愿自身受一些委屈,也不愿意在经济上“出血”,步步退让,让自己越来越被动。

    第四,农民没什么人脉资源。在时下的法治状态中,维权很多要靠人脉资源。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涉案,很快就有人递条子、打电话、送人情,这些人一般是不会受多大“委屈”的,说不定还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总体上说,农民位于社会底层,与权力层接触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农民一旦出事,没人可找。

    虽然,冤案我们见得不少,但如果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其权利保护状况得不到改善,法律赋予他们权利不能在执法者心里形成权力界限和执法顾忌,那么,刘俊海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屈打成招、无罪受罚的公民。无疑,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农民维权意识,对农民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扶持农民维权组织,一切都显得非常迫切。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