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人的环保创意无处不在
李立,“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创始人
“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是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中国第一个针对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NGO组织——编者注)创始人李立,对此颇有感触。“我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曾开展‘给地球开药方’的活动,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大家一致认为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大家共同的未来。”
去年12月,李立组织了42名青年组成“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近日,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他的丹麦之行。
中国青年报:听说你们的“中医诊断,给地球开药方”活动,还上了当时联合国的会议项目表,能具体谈谈吗?
李立:我们是想让各国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人都感受到中国的文化氛围,就设计了这个活动。有穿着打扮成古代中医样貌的人在那儿“坐诊”,告诉来客:“温度每升高1℃,地球上一些物种就会消失。”还有一些人扮成受气候变化影响即将消亡的物种,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到哥本哈根的第一天,我们还和一些企业家一起搞了“绿色中国”的活动,把“CHINA”拼成绿色的充气大门,非常吸引眼球。我们就是要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中国来了,中国人对气候变化很关注。
中国青年报: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有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吗?
李立:大家的交流和互动很多。经常有人过来和我们说,这边有个什么活动,一起参加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活动是Fossil Of Day(每日化石奖——编者注),评选每天谈判最不积极的国家和环保做得最差的国家,每天谈判结束后,就会“颁奖”。哪个国家要是得了这个“奖”,第二天他们的元首在谈判的时候,就会很不好意思。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外国青年做环保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立:做宣传倡导类的活动,他们更有经验,更能切合谈判的实际进程。我们为去哥本哈根做了很多准备,去了才感觉人家的做法更有准备,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以后我们也会更有策略性,在前期一定要做好调研和需求分析。
另外我发现,国外绝大多数从事环保事业的人,是因为自己喜欢。他们觉得从事环保工作,和去政府、公司就业没什么区别。而国内一些年轻人参与环保往往只是为了开拓视野,在履历上增添一点东西。其实,中国的环保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对年轻人来说成长会更快。
中国青年报:丹麦是自行车大国,上海世博会上骑自行车逛丹麦馆就是一大特色。你在哥本哈根感受到自行车的独特魅力了吗?
李立:的确骑单车的人超多。我发现,在当地主要街道上,总会竖着根杆子,杆上的数字一直在变。后来才知道,那是市政府在统计每天从这条路上经过多少辆自行车。快过圣诞的时候,市政广场上有很多自行车被摆在圣诞树旁,让行人免费蹬。你一骑,圣诞树上的灯就会亮起来。
中国青年报:你当时住哪里?丹麦普通人的环保意识怎么样?
李立:丹麦人的环保意识和创意无处不在。我曾在哥本哈根街头看到一头冰雕的熊,每天融化一点儿,到哥本哈根会议结束时,融化得就只剩下了骨骼,这给我的冲击挺大。
我当时住在瑞典,坐火车去哥本哈根只用半小时,很方便。每天早晚在跨海铁路线上往返,总能看见丹麦和瑞典两国合建的风力发电站,很壮观。他们的火车比较宽敞,有的车厢不准说话,可以说话的车厢也不嘈杂。街区的河流很清澈,七八米深的水,直接见底。在丹麦,总能看到分类好的垃圾被放到指定回收处。
丹麦的普通民众家庭也比较多地用到了新能源。我曾被邀请到当地人家里玩,房子外层都用了保温材料,用地暖供热。他们家比较大,大家都在厨房和餐厅区吃饭、娱乐,其他房间的地暖就都关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