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6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 一切与众不同(下)
让导师无处不在
2010-06-17
    2007年底,西交利物浦大学大一新生张默雨在学期即将结束时迎来了一次抉择,学金融数学专业的她面对着两种选课方案:Non-science和Science。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度过半年,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初步熟悉的张默雨有些左右为难,思考之后,她给管理系的代理系主任陈文龙副教授发了封邮件,因为陈老师是张默雨的个人导师。

    与张默雨一样,西交利物浦大学每一位新入校的同学都有机会选择一名个人导师,在这所国际大学里,老师们的职责除了教学、科研外,另一个身份就是要成为学生的TUTOR(导师),TUTOR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有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思想问题等。

    辅导张默雨的陈文龙副教授与其说是导师,不如说是一个亲切的朋友。他具体了解了相关问题后,与张默雨进行了一次深谈,了解她的专业优劣势及个人兴趣,并认真帮她就两种选择做了深入的分析。

    陈老师分析说,如果选择Science课程的话,张默雨虽然有机会转到自己喜欢的微电子专业,但是学习负担会非常重。因为张默雨是文科出身,高中时物理学的就很少,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补高中的课。陈老师还举了之前的一些和张默雨类似的例子。分析完之后,张默雨完全没有一丝动摇,毫不犹豫地选了Non-science。在导师制的实施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有一套严谨的体系,学校为个人导师的辅导设定了固定时间,并将其排入教学课表中,教务部门要定期抽查与考核。与此同时,学校倡导老师和学生通过更为轻松的方式交流沟通。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杨民助说,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悠久传统的精华,从14世纪在牛津大学发端而来,历经700多年而不衰。“近百年来,欧美大学在全球教育体系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不断地培养出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师级人物,这其中,导师制功不可没。我们的母校之一英国利物浦大学让我们得以将触角植根于西教育精华的最深处,我们有借鉴与学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除了校内的个人导师之外,还设有校外导师制度。

    “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多人在大学糊里糊涂度过大学4年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相比之下,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我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大三时就已经做完了全部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非常明确。”2006级数学科学系金融数学专业的蒋烨如是说。

    干净的短发,自信的笑容,这位刚刚升入大四的女孩儿举手投足间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干练与成熟。

    在校外导师计划的首次师生见面会上,蒋烨第一次见到了对她人生规划影响深远的田柏忠老师,田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是苏州润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运营辅导师,在企业管理咨询领域声名显赫。

    “第一次见面,我们便提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金融危机之下,到底是读研好还是工作好。当时导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用自己的经历来启发我们,引导我们独立思考。后来与他相处多了,我渐渐熟悉了他的指导方式,他从不越俎代庖地帮你做任何决定,而是教会你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师生见面会后,田柏忠老师开始对蒋烨进行个人辅导,通过不定期的小型会议,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引导蒋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在田老师的指导下,这位以前一直在家长的安排下长大的大三女孩一次一次地将自己剖析开来,列出自己的优缺点,再根据优缺点来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逐步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蒋烨将以前很多混沌的概念和想法一一理清,她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纷繁复杂、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开始寻求理论与人生实践的契合点。

    2009年3月29日,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计划正式启动。校外导师制旨在建立一个企业、学生、学校互动的平台,学校从社会各界聘请校外导师,对学生未来职业和个人发展进行指导,实现学校知识与社会、职业知识间的相互促进,以期缩短大学生融入社会的不适应期,帮助学生获得认识社会、事业和人生的方法和能力。

    据校外导师团队秘书组成员、校外导师项目负责人吕红霞老师介绍,西交利物浦第一批校外导师共170多人,他们大多是知名企业负责人或社会成功人士,尽管每个人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5所交通大学在长三角区域的校友——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借势百年交大,也正因为此,“各个导师给我们提供的帮助都是无偿的,不带任何功利性质”。

    这些导师的热情远远超出了吕老师最初的想象,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外,他们还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学生联系实习机会,也会经常通过不定期的会晤及电话、邮件与吕老师沟通工作进展,交流学生培养的问题与心得。“这一计划推行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成功。”

    在导师制的探索和开拓上,西交利物浦并没有止步于“校外导师”,2009年9月,一个名为“学友计划”的新项目面向这一届新入校的千余名新生拉开帷幕。

    金融数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黄雪莹报名参加了这个旨在让高低年级同学、国内学生与海外生结对互助的项目,正式成为了数名大一学生的“学友”。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申请成功,成绩是否优异、有没有社团或其他学生组织工作经验、是否热情积极、对学友计划有没有深入了解和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没有志愿者的工作经历等等都成为评判标准的一部分。经过主题面试、考核等一系列程序,黄雪莹脱颖而出,从杨民助副校长手中接过聘书。

    “毕竟我们都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我们有着一样的视角、一样的价值观,遭遇着一样的问题、面对着一样的困惑”,黄雪莹说,“另外,不是每个人都能交到正确的朋友,通过学友计划,每一位新生都会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领路人,这挺好”。

    (温晶 林友凤)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