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想不到 没有“大师”的帽子盖不到
笔者有意通过通过百度搜索了一下,大师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巨,真让人大开眼界。有面相大师看相,有民间大师世博会上秀绝活,有易学大师谈商业风水,还有篇报道说,“韩美林(尽管他很反感大师的称谓)、仲呈祥、余华、麦家……这些文化艺术界的大师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杭州文艺顾问”,杭州人真幸福,有那么多大师级顾问。其他的还有什么制笔大师、微整形大师、配音大师、语言大师、青瓷大师、瑜伽大师、时尚大师、设计大师、摄影大师、古典家具大师……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媒体的大师帽子覆盖不到的。
只要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术有专攻”,能面对媒体侃侃而谈,听起来还像模像样,在一些媒体的眼里,你就是“大师”了。如果有点名气,甚至还有点真本事,那你就是大师中的大师了。
不过,那些大有才学、可堪大师之谓的人,却常常拒绝媒体赠送的雅号。辞世不久的华君武先生,被认为是中国漫画界创作量最大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他晚年毅然辞掉大师的称谓。这个既幽默又有点固执的老头总会对登门采访的媒体记者说:“千万别称我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晚年的《病榻杂记》中也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不仅如此,他还辞去了“学界(术)泰斗”和“国宝”称谓。
媒体不是不可以称某些人为大师,只是现在,大师的帽子“发行量太大”,进而导致大师迅速贬值。华君武先生就曾告诫,“大师不是帽子,不是议价,不是奉承,大师是很少的,甚至现在还没有出现。可惜在我们社会上已经不值钱了,随便就可以给别人以大师美称”。媒体的这种做法似乎也激怒了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去年9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他就发言说,“学术大师、一流学术成果、优秀研究团队、高价值研究项目,不是由媒体来加封的”。
韩院士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在批评一些学者学术浮躁,经常上电视、搞签名、接受采访、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享受光鲜的同时,他们还受到各方尤其是媒体方面“大师”、“顶级专家”和“领军人物”之类的敬称,其赞美辞藻常以“知名学者”为底线,上不封顶。所以,现在遍地都是“大师”了。
一些记者编辑当然知道,他们笔下的“大师”没几个是真的。之所以要这个名头,不过是为了显摆。比如采访了一个专家,你把他说成“大师”,这就显得记者有水平,媒体有档次。尽管大师贬值,但公众的大师情节依然浓厚,给被采访者戴上“大师”帽子,不仅可以格外吸引公众眼球,还能增加报道的权威性,何乐而不为!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些被采访的嘉宾面对媒体“大师”的称呼,也就忘记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因此,他们一点都不脸红,甚至还觉得很受用,于是也就默默收下了“大师”这顶大帽。说不定,这顶帽子以后还会成为他们中的一些人争取更大名利的资本。而媒体人拿“大师”称谓向一些嘉宾拍马换来的,可能就是他们在接受采访或录制节目时的配合。
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大师”却又非常泛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它所反映的,不只是一些媒体价值的迷离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