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6月2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从“点到为止”到“和盘托出”

56个中央部门花钱几无秘密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6-2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厚厚一本审计报告附件,被送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审计署提交的审计报告,这几年差不多已经成为6月底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重头戏。此次,常委们手里的报告明显“厚重”——除了1万多字、高度概括去年审计工作的报告外,还有3份附件:《已公告的单项审计结果》、《56个部门单位2009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和《2008年以来已结案的审计署移送的部分典型案件和事项》。

    3份附件的出现,在审计署内部看来,是审计报告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一改过去的“点到为止”,将审计署所掌握的全部原始信息和盘托出,尤其是那份反映56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附件,几乎已无“秘密”可言。

    以往,全国人大常委会结束一段时间后,审计署才会公布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详本。即使公布,也不是“全家福”,会因为种种原因漏掉一些部委,今年是一个也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部门的审计公告之后,还附有几张表,包括该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涉及的重点单位实际执行预算情况等。预算,可以说是中央部委最重要的秘密之一,也是最应该公开的信息。只有预算公开,才能真正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相比此前一些中央部委公开的预算,附表所列内容,让各中央部委的预算真正“大揭秘”——有多少预算,钱究竟花得怎么样,也让预算公开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审计署一位负责人解释说,审计署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样的公开力度,反映了政府坚持民主法治、推进依法行政、让权力在阳下运行的决心,也是修订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所要求的。

    回溯近几年来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审计信息的公开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2004年的审计报告,因为点了部委的名、公开了一些部委财政违规的事实,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审计风暴”一词就是那时流传开的。当时,审计署曾公布过一份审计公告制度的规划,大意是说到2010年后,审计署将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审计报告,到时,审计信息的披露将会成为常态。不管是“风暴”还是规划,都受到了质疑,毕竟,有些“老虎屁股”是摸不得的,骤来骤去的“风暴”究竟能走多远?

    再往后,有几年的审计报告没有大规模地点名批评。公众显然注意到了这一变化,担心随之而来:审计署是不是没有了棱角,审计风暴会不会变成和风细雨?对此,审计署的看法是,审计报告的功能不只是为了点名,而应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促进制度完善和加强管理。但是,公众依然寄望审计能看好“纳税人的钱袋子”。

    除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外,审计署不定期发出的审计公告也在发生变化。最早,可能一年发一两期审计公告,但今年,仅上半年,就发布了19份审计公告。其中,既有京沪高铁这样的大项目,也有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审计,还有东航、南航等央企的审计结果,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审计项目。

    对审计信息的公开力度,审计署称,未来要建立一套审计报告制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着重从全局揭示和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于单个项目审计的具体情况,则以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此外,探索特定审计事项分阶段公告办法和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因为审计更多涉及政府及其各个部门的工作,因此,审计结果的公开,也将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监督政府行为及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渠道。审计报告提交的前几天,就有媒体猜测,审计署今年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暴。但从实际情况看,今年的审计报告没有风暴,却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依法公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