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村的小伙子把打架的劲头用在开网店上
“一张名片成本十块,这是我的营销手段。”这个32岁的农村青年狡黠地一笑,告诉记者,“名片的最上方印着我吃饭的家伙——淘宝网店。”
简陋的公司销售额上千万
汽车在河北邢台清河县东高庄村口停下来。路边撒欢的孩子和悠闲的老人告诉你这是个普通的北方农村的景象,布满灰尘和水渍的土路,蹿出来的大狗,一色的红砖房子,似乎这里像其他的村子一样沉闷而无生气。
村口第一家就是刘玉国的5间房子,这个十来岁就没学上的小伙子站在屋里,地上杂乱地放着鞋子等杂物。如果没有墙上贴的营业执照和堂屋里六七台嗡嗡作响的电脑,他的家也跟村里其他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即便如此,看到他名片上“清河酷美娇羊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名头,记者还是狐疑地往他脸上多看了两眼。六七个年轻人在电脑边忙碌地打字,电脑不时传出来淘宝的叮叮声。这是他从附近村里招来的网络客服。墙上贴着手写的公司规章制度,“不许上QQ、开心网,上网看小说、看电影”,恍惚间,记者以为身处白领云集的写字间。
虽然地方不大,刘玉国却充分利用。偏房分别是客户服务中心、物流包装中心、仓库、小型加工车间,有一张大床的卧室则是总经理室。
单就眼前的所见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月利润20多万元的公司。这个公司所售卖的东西,仅仅是羊绒线。
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东高庄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网店村”,全村400多户居民中,有300多户在淘宝网上开有网店,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达到20多家。2009年,东高庄村通过网店销售的羊绒线达到300多吨,销售额2000多万元,销售面覆盖全国。
清河县虽不产山羊,却有着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东高庄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羊绒生产加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村着手发展羊绒深加工,逐渐形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羊绒线专业村,但因销售渠道不畅,羊绒线生产一度徘徊不前。
走向网店之路
从小生长在东高庄村的刘玉国从贩卖羊绒线起家,虽未能大富,每年也有三四万元的收入。2008年年初,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他首次触网,成为村里第一个在网上卖纱线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得到了回报,第一个月,他赚到了4000元。
“我也走过一段弯路。”刘玉国坦言,刚开网店时,着急“把生意做大”,就耍了个心眼儿,为了挣声誉和好评,来来回回地自己买卖,最后被淘宝发现,严厉地处罚了他。
“现在我的网店是无理由退货。只要顾客想退,肯定有他退货的理由,我从来不问。”刘玉国说。这也让他在淘宝上的信誉度飞速提升,当年他梦寐以求的一颗钻石的信誉早已实现,店铺荣誉直奔两个皇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赚到钱的刘玉国被村里人到处请去指导,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古老的羊绒纱线产业链接到了如今最潮的电子商务。
堂弟刘连国是刘玉国教出来的徒弟,如今他的网店也已迈入正轨,他一边拿相机给纱线拍照,一边用电脑修图。前两年生活仍贫困的他今年打算买辆别克轿车。
村里每家网店都有自己的名号,都有自己的商标,但货物大都是来自周围的几个大厂,刘玉国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我烧得起钱。”刘玉国说,已经有了积累的他在淘宝的广告平台淘宝直通车上投下了十几万元,一天的广告费最高八千多,最少两千多。“村里也只有我投得起。”“开网店还有很多摸索出来的绝招,我都留了一手。”刘玉国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商业机密,不能说。”
2008年底,尝到甜头的刘玉国彻底停掉了利润不大的传统渠道生意,一心一意专营淘宝网店。如今,他投资300万元的新工厂将要竣工。
农村的电子商务之路
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主任孙连岭告诉记者,整个清河有37万人口,直接从事羊绒产业的人员有8万人,现在清河县居民存款突破了80亿元,大部分都是羊绒产业创造的。
他介绍,网店这种产业是群众自发的,带动就业有两万人左右,现在每年网店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
淘宝网发布的最新就业指数显示,截至2010年4月30日,已经有106万人通过在淘宝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据全球咨询机构IDC测算,每一人在网上开店实现就业,就将带动2.85个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淘宝网理论上已经为产业链创造了302万个就业机会。如果加上在腾讯的“拍拍”、百度的“有啊上”创业的人数,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网络的发展填平了城市和农村的信息鸿沟,再加上通畅的物流,在农村做网店又没有类似城市高额的仓库租金,做起网店来赚头更大。
事实也是如此,一些有特色产品的村庄通过网店已经成功迈出贫困,走向富裕。
据报道,江苏沭阳和睢宁农村,分别靠着花卉和家具的网店生意,许多村民开上了轿车。
电子商务专家、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告诉记者,农村和城市的最大差别是,社会化程度太低。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摩擦力很大,这是农民必须面对的短板。农民有了网络,开了网店之后,就有了低成本的社会化网络,有了到市场的直通车,避免了交易费用过高,解决了农民最困难的问题。
姜奇平说,网络一旦和农民结合,产生的效益远大于其他人群,农民比其他人更喜欢网络。
“现在农民在网络上售卖的都是差异化特色产品,都是最好卖、最稀缺的产品,这有利于快速进入市场。”姜奇平说,以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订单农业。农民找到客户后再生产,生产对接销售,没有中间环节,交易费用为零,到那时“什么农产品都可以上网卖了”。
地方政府和一些惠农机构如农技站等要引导农民,培训农民,一些带头村民的效用比直接的说教更有效,就像东高庄村的刘玉国。
网店带给村里最大的变化是啥?刘玉国挠了挠头,憋了一句,“打架的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