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青年问我是不是中国人都会说英语
李欣倚,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
“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东欧国家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教科书上‘东欧剧变’那4个字。但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年2月,正在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读研究生的李欣倚,前往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寻找西欧同学传说中的“别样的魅力”。
中国青年报:你感觉到那里的别样魅力了吗?
李欣倚:和很多西欧国家一样,斯洛伐克的新旧城区融合得很好。旧城区名胜古迹众多,古堡、教堂、博物馆与新城区的总统府、步行街相互呼应。目不暇接的画廊和艺术中心,大量的电影、话剧宣传画,让整个布拉迪斯拉发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不过我认为,斯洛伐克的最大魅力,还不在于它的城市建设。
中国青年报:那是什么呢?
李欣倚:给你说两件事吧。在前往布拉迪斯拉发的飞机上,正当我准备塞上耳机,闭上眼睛消磨时间时,一位斯洛伐克老先生忽然主动和我攀谈起来。他用英语告诉我,布拉迪斯拉发虽然不大,但生活很舒服。飞机开始下降时,老先生激动地叫我看窗外,说:“你看,那边一片的灯光,就是布拉迪斯拉发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片灯光并不抢眼,跟我们中国大城市的夜景没得比,但我还是被那零星的暖光感动了。下飞机后,我正要去坐机场大巴,那位老先生径直走过来,递给我一张巴士票。他说,他有家人来接,这张票用不着了,希望我可以在这里有一个愉快的假期。那张价值0.7欧元的车票,带给我的是一份来自斯洛伐克人的温暖。
还有一次坐公交车,坐在我对面的是位老奶奶,穿着花布长裙,银色的头发挑染了玫红色,她正饶有兴趣地打量我,看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突然,老奶奶开始跟我说话,由于听不懂斯洛伐克语,我无法明白她的意思。于是,老奶奶弯下身子,在随身的布袋里翻找,随后递过来一张卡片。我当时心想也许是张广告,但仔细一看,却是一张印有向日葵图案的2010年年历卡。
中国青年报:那里会说英语的人多吗?
李欣倚:不太多。所以无论聊天还是问路,我都找可能会英语的同龄人作为对象。有一天,在露天咖啡馆,突然听到有人用英文问我:“中国人?”我抬头看到一个大学生摸样的青年。他接着说:“我们这里很少见到中国人,所以我太激动了。”说实话,我也有点激动。我去过很多国家,但大都会被问是不是日本人。他告诉我,他和他弟弟对中国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到中国旅游。他还问我:“是不是中国人都会英语?”在他看来,中国人很国际化。他还说,他很想学中文,可是中文太难了,没信心学好。
在斯洛伐克,中式快餐广受当地人喜爱,价格也平易近人。鸡翅或鱼配一点蔬菜,加上米饭和汤,价格和国内差不多。我曾两次去中式快餐店吃饭,那里都排着长长的队。红色的店面装潢和亚籍面孔的店员,让我备感亲切。席间,我打量着周围大快朵颐的斯洛伐克人,心中不禁扬起一丝自豪感。
中国青年报:据你观察,斯洛伐克青年和我们中国青年有什么区别?
李欣倚:我遇到一个十八九岁的斯洛伐克青年,他告诉我,他们实行的是6岁~16岁的义务教育制度。毕业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继续读书或者直接工作,没有任何人会替他做出选择。
他还说,像他这样年纪的斯洛伐克青年,如果和父母同住,就有义务承担一部分家务。但是,他们更愿意和朋友一起租房居住。很多年轻人在16岁左右就搬出家了,他们觉得和朋友更有共同语言,和父母则存在代沟。他们会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兼职支付房租,不会伸手向父母要钱。
我还发现,20岁左右的斯洛伐克青年很爱打扮,喜欢穿像耐克、凯弗罗之类的名牌,如果出去玩,他们也会打扮得光鲜时髦。但再长大一点,他们就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更有社会责任感,那时就不会太在意穿着打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