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机关大院接“地气”
从农村考察归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许华卿写下了这样的话。对于他来说,参加“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不是他自己在工作上取得的业绩,也不是他获得了什么个人荣誉,而是能够有这么一次机会,走出机关大院,去体验最基层的生活。去年年底,许华卿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大优秀“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单位。
从2009年开始至今,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各个大院里,已经有近40个部门开展了“根在基层”调研活动,约1300名像许华卿一样的青年走到了最基层。
“我们有大把的机会到国外去,却很少有机会到国内那些最基层的角落去”
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一直在寻找一种路径:如何让中央国家机关的年轻人通过一个平台成长、历炼,并真正能够有所收获?
“当时我们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搞这项主题为‘根在基层’的特别活动。由团工委搭建平台,让中央国家机关的团员青年从电脑椅上站起来,从机关大门走出去。到民间,到基层,了解最实际的情况,倾听最真切的民意。”在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吴海英看来,基层,这个工作中都离不开的阶段,对于大多数机关青年来说恰恰是陌生的。
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机关干部中,35岁以下的占30%,共有团员63051人。机关青年已经占到中央国家机关干部队伍的三分之一以上,有的部门达到一半,甚至百分之六七十。
吴海英这样描述这支“大军”:既“博学”又“浅见”。
“这些大机关里的年轻人,多是名牌大学毕业,学历高,读书多,自然博学。但他们大多都是‘三门青年’,即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经历比较单一,特别缺少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经验。”吴海英说。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张琳曦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作为“80后”,在外人看来,他无疑是成功的——大学毕业后顺利地来到了友协工作,而今,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人才交流部副部长了。但张琳曦自己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太一帆风顺的工作经历让他没有机会去接触基层。
“我们有大把的机会到国外去,却很少有机会到国内那些最基层的角落去。”张琳曦知道,自己缺少的就是在基层体验的经历。而在他的身边,大部分年轻同事的经历都是如此,对基层的了解成为他们经历中的空白点。
“困难和问题都发生于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经验也产生于基层。中央惠民政策最终也要落实、体现在基层。所以,青年干部对于基层的了解是必要的。”吴海英说。
“第一次明白‘阴暗潮湿’的真正含义”
一间窄小的“房子”,一扇只容得下一个瘦小的身躯才能通过的门,这是王宇看到的特困户刘爱莲奶奶的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的王宇对记者说,之所以称它为房子,是因为它的确是一个祖孙两代人的家。但在王宇看来,它甚至还不如一个茅草房,因为这个“房子”只是一个由猪圈改造成的住所。
“第一次知道,在农村还有这么贫穷的状况!”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农村的王宇,即使是在回来几个月之后,仍然会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2009年9月,刚刚工作没多久的王宇参加了“根在基层”调研活动。虽然政治专业出身的他以前也作过不少社会调查,却从没有一次真正地深入基层。“要走到田间地头,还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对于“家-学校-单位”三点一线成长起来的王宇来说,有些不可想象。到农村之前,他的大脑一片空白。
到了目的地,王宇突然有些明白了:这是他的世界以外的另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是他从来都没有触摸到的社会真实。“这给我们这些人补上了一课,第一次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基层。我以前好像仅仅生活在表象当中,而对于基层的了解又恰恰是我们现在工作当中必须有的。”王宇坦言。
张琳曦也有着同样的感觉。2009年9月,张琳曦跟随同组的人去了甘肃天水市清水县郭川乡赵那村。“改革开放三十年,这里的穷困还是那样地让人震撼。房子全部用土坯盖成,院子里牲畜粪便的气味扑面而来,睡觉的卧室狭窄又混杂着霉味儿。屋内角落里没法洗的脏衣服堆积在一起,破烂不堪的家具,还有就是只能收两个频道的老旧电视机。这是一种从未接触过的生活状态,这背后有多少是辛酸的无奈,我说不清。”张琳曦用“震撼”来形容自己深入到赵那村的感触。即使到现在,一想到赵那村,初到那里看到的情景依然清晰而深刻。
这样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落后的教育,风沙带来的恶劣环境,特别是严重的缺水状况,这些都是张琳曦不曾见过的。“以前在书里才能看到的情况,现在我是真地感受到了。那种一辈子只洗几次澡的故事并不是编造的。”
在调研活动结束后,吴海英找到一些年轻人“打听”,她想知道参加调研活动到底有没有收获。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家发改委一位深入到棚户区、考察当地百姓居住条件的年轻人对她说:“我第一次明白‘阴暗潮湿’的真正含义。我能想到的,就是以后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一句话就让吴海英明白了:这样的活动没搞错。
从“机关大院”到“田间地头”:期待年轻人成熟转身
从湖南农村回到北京,王宇多了一个习惯:每天翻报纸,必看农业新闻。
“看看中央有没有出台什么惠农政策啦,哪里有什么致富经验啦。在以前,这样的新闻我几乎都不关注的。”
王宇知道,只是自己一个人关注,给农村带来不了任何改变。他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农村、改变农村。如今,他和他的调研组同伴们已经将自己在当地的调研报告整理完毕,准备出版成书,“希望让更多的人看一下”。
王宇同时在慢慢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对基层一无所知的新手到一个要经常思考基层问题的机关干部。他说,他要学会站在基层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
张琳曦也常常想:如果能把自己的用水分一半来解决赵那村这样缺水地方的问题,那他愿意每天只喝一半的水。
不过,他知道这样的想法只能停留在想法上,更实际的、他所能做到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可能地去为那些老百姓做些事情。现在的他常常会把甘肃的情况介绍给国外的访问团,让他们真正感受一下西部,“希望能给那里引进一些国际援助。”张琳曦说,这是基层的冲击带来的责任,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这一次基层调研真的让这些年轻人责任意识增强不少。以前有前辈给他们讲基层的情况,但他们没有真切地理解。只有他们自己真正去接触基层以后,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基层的需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团委书记郭青春说。
吴海英希望“根在基层”调研活动一直延续下去,“让他们经常下去走走,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基层干部都对机关干部带着期待,希望他们能真正站在基层的角度,多了解一下基层,为基层做些实际的事情。而‘根在基层’正是想让机关青年真正走下去,走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从‘三门青年’转变成真正根在基层的机关干部。”吴海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