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加速不愿停
1925年,24岁的劳伦斯刚获得博士学位,留在耶鲁工作。他不仅发展了磁分析法,还测量出汞离子的电离电位。这令他名声大噪。
洛布打算邀请年轻人到加州大学当副教授。华盛顿大学则开出了更优厚的条件:如答应担任副教授,3年内可升为正教授,并提供科研设备。
耶鲁决定留住这个“具有无限精力和非常敏锐的洞察力”的人。他们立马提升劳伦斯为副教授。这是耶鲁历史上第一次聘没有做过讲师的人直接做副教授。
其实对于名利,劳伦斯并不在意。晚年他曾毫不犹豫地拒绝来自华盛顿的任命,他只想待在实验室里,不想长时间住在首都华盛顿。他表示自己“对探索大自然母亲更多的奥秘更感兴趣”。
然而,劳伦斯的破格晋升,还是引来了一些老教授的不快。这个正在人生道路上加速前进的年轻人,在耶鲁过得并不开心。
3年后,在洛布的再三邀请下,年轻人到了加州大学。
站在伯克利山的斜坡上,劳伦斯开始向新的目标冲刺。他试图制作加速器来给离子加速。在学术会议上,劳伦斯一边展示着公式和草图,一边大声地告诉同行们:“我要用它来轰碎原子。”
这为他赢来的不是掌声,而是“太不着边际”的评价。而在美国科学院里,甚至有人怀疑劳伦斯神智不正常。
刚到伯克利的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则对年长自己3岁的劳伦斯充满信心,他表示“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像劳伦斯这样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并且“善于解决问题”。
回到实验室,劳伦斯带领学生,用玻璃管和小镍管,成功装置了一台直线加速器。
这次成功,不仅吸引了大名鼎鼎的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来参观,也让29岁的劳伦斯成为加州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决定建造更大的圆形回旋加速器。嘲笑声随之而来,有人认为劳伦斯“确实丧失了理智”。但劳伦斯断言,自己的加速器将是“研究原子核整个领域的新开端”。
学生利文斯通的实验,证明劳伦斯并非口出狂言。用这台加速器,利文斯通将质子加速到200万电子伏。正在度假的劳伦斯让他写信将这一情况告诉《物理评论》的编辑,同时嘱咐道:“功劳是你的,我的名字不必在论文上出现。”
这是劳伦斯的习惯。学生发表论文时,他拒绝加进自己的名字。集体写作的论文署名时,他拒绝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第一位,而是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
特立独行的劳伦斯,也赢得了耶鲁医学院名誉教务长的女儿的芳心。只是这个已婚男人,依旧像婚前一样,几乎一天到晚和工作人员待在实验室。而他们的妻子,被人戏称为“回旋加速器寡妇”。
这个把妻子晾在一边的男人,则因为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后的30年里,这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先后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战争,劳伦斯不仅未能亲自去瑞典领奖,还被卷进了“曼哈顿工程”。
负责此项工程的格罗夫斯准将,原本希望劳伦斯担任原子弹实验室的领导人。但劳伦斯正忙于将铀原子加速,从而分离铀同位素。他向准将推荐了奥本海默。
在此之前,奥本海默因有“激进派教授”之称,未能获得安保部门认可。但劳伦斯坚持让奥本海默参与核武器发展计划,带他出席一系列高级会议。政府高级科学顾问、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要求减少参会人数,劳伦斯则坚持:“我愿意提醒你们注意,请奥本海默来,有很多好处,无论从哪方面都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原子弹最终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研制成功并用于战争。巨大的伤亡令奥本海默等人感到内疚和不安。劳伦斯则安慰他,应该为得到这样的科学成就而骄傲,因为这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在美国研制氢弹时,这种观点上的深刻分歧,最终导致了倡议者劳伦斯与反对者奥本海默形同陌路,结束了20多年的友谊。
对劳伦斯说,揭开自然的奥秘,似乎比什么都重要。1935年,弟弟约翰因车祸受伤,劳伦斯便研究将中子用于治疗的可能性。
战争结束后,有很多来信要求这位“回旋加速器之父”在各种呼吁书或抗议书上签名,以示支持,劳伦斯一概不予理睬。除了改进加速器,他还得经常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和行政首脑的拜访。加州大学一个校董忍不住感叹:伯克利已经变成了物理学的麦加,劳伦斯则是先知。
只是在1958年,这位57岁的“先知”在日内瓦参加会议时突患急病,不久便宣告不治。这个对科学充满激情、开车经常踩足油门的人,最终在加速前进的路上猝然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