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李永新:鞭炮
官场上有两种鞭炮声,我们都不陌生。先前有地方官外出后返回县城,当地群众夹道以鞭炮“欢迎”;现在河南省安监局党组书记李永新被“双规”了,老百姓点燃了满街鞭炮欢庆。
我们实在不用太费力,就能分辨出个中的真假虚实。前一种鞭炮,是对有权有势者的谄媚,或者说畏惧;后一种,则是对于失去权势者的愤恨、嘲讽,甚至诅咒。
无奈的是,许多官员或者不能,或者不甘,总是不肯正视这不同。他们总是乐于相信前一种鞭炮声里那虚假无奈的称赞,却决难相信,后一种鞭炮声,也许会降临自己身上。
同样令人无奈的是那前一种鞭炮声,总是能让在位者获得飘飘然的自信,并继续将已经歪了的官路走到底;而这后一种,虽然解气,对于那些身陷危局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震慑警醒的意义了。
最起码,李永新即便是听见了这满街爆竹,想必也无法回头是岸。爆竹声能害人,不能救人。
李培根:校长
李校长曾自称为人一贯低调,出于这种低调,他曾在两会上拒绝评论一个大学的好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样容易引来争议。
但他最近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表演绝对算不上低调。他那篇被几十次掌声打断的演讲,最起码摸到了一个大学好校长的部分门道。
这门道就是,尊重学生,愿意与学生亲近,而不是像一个官员那样,把学校当成自己的衙门。要知道,他所引用的那些网络流行词语,诸如“打酱油”、“躲猫猫”,对学生们来说甚至都有点过时了,但在他嘴里讲出来,却获得了如此热捧,只能说明,校长们的形象实在太高高在上,让人疏远。
当然,念几个网络流行词,和学生们来一次亲切的互动,远不能作为好校长的唯一标准。但李培根起码是在向着好校长的目标努力。我们尚无法知晓这位校长在其他方面是否称职,但仅就他愿意亲近学生的姿态,就值得为他叫好,并期待这种风气,在校长中流传。
平其俊:选择
江西大水,畅凯堤决口,情势不可谓不危急。而在随后一段电视采访中,面对主持人对灾情的追问,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却坚持以平静语气,将领导指示按身份高低逐条列举,不可谓不官僚。
如今,这位副主任被人肉搜索,他的儿子不敢到学校去念书。许多人难免会替他辩解:平其俊所做的,只是一个人在他的职位上不得不进行的选择;他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官位,讨来欢心,并守住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辩白自有其道理。但我们已经在这样的辩白里生活了很多年,并受这种心态之累,越来越犬儒。
相反,网上广为流传的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一篇文章里有些字句,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胆怯的,但是让我们做出一个选择:要么你自觉地作为一个谎言的仆人,要么你就脱掉谎言的外套,变成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得到你的孩子和同时代人的尊重。”
平其俊选择做前一种人,因此失去了人们的尊重;我们在批评他或是为他辩解时,更重要的也许是想一想,自己想做哪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