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

“中国梦”应是海归的“归宿梦”而非“发财梦”

本报记者 王聪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我国累计出去的人大概有160多万,到2009年底一共大约回来了49万,不到30%。高端人才回来的更少,比如在美国科技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回国的只有8%左右。回来的人少,又没有吸引外国人才进来,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才逆差。

    ——王辉耀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6月6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序言中如是说。

    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来华发展?近日,参与此次人才纲要起草和制定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硅谷由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占一半以上,我们这里极少

    中国青年报:在近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会上,你提到目前人才就业有结构性问题,具体指什么?

    王辉耀:按人口比例讲,我国大学生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仅9%,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至少是20%,像加拿大都快到50%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大学生太多,而是由于我们的经济结构失调。现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只占GDP比重的40%,发达国家是80%。同时,过去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建桥,拉动的主要是农民工或者“蓝领”就业,对大学生就业拉动不足。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问题的原因出在哪儿?

    王辉耀:我们现在太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太缺乏领军型国际化人才了。比如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上下游加起来就业的有上百万人。这就带动了很多服务业、高科技领域的就业;“海归”李彦宏创办的百度,雇了六七千人,其中大多数是大学生。目前我们对本土创业人才的支持不足,对“海归”创业人才的吸引也不够。

    中国青年报: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吸引这些人才呢?

    王辉耀:一方面,教育体系应该改革,联合办学的政策可以适当宽松一些。比如我们目前缺乏创业型教学的力量,就可以请外国教授来做这些事。国外很多大学都有创业学院,我们也要鼓励创业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要有吸引大量人才来华创业的具体政策。以前我们只是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来投资。于是世界500强公司来了,但其中不少企业只是把中国当“加工厂”。我们把外国人才吸引到中国来创业的情况极少,而你看美国高科技中心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谷歌和雅虎。

    中国青年报:这和我们的发展模式有关系吧?

    王辉耀: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基于“中国制造”,但是从近年来企业频发的矛盾事件,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来看,这个模式需要转型升级了,而产业升级必然要从“人口红利”转到“人才红利”上来。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未来30年,高污染、高消耗、粗放式的经营不能再继续了。我们需要从低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高效率的“中国创造”。同时,还需要从招商引资转变到招才引智,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向人才拉动。你看,通过修建三峡,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现在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很到位,但缺的就是软件人才。

    中国青年报:除了创新、创业型人才之外,未来中国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王辉耀:从事基础研究的、战略型高层次人才,像钱学森、李四光这种在专业领域里边特别拔尖的人。到现在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期待零的突破。

    我们还可以考虑吸引有国际视野、有政府管理经验的人才,来提高政府效率。还有社会公益人才,公民社会和企业家公益在慢慢成长,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领域。比如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中的NGO(非政府组织)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物质生活丰富以后,社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人才。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还只是一个淘金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据了解,中国目前留学人数已经是世界首位,占总数的15%。很多高中生、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深造,你怎么看这种“留学热”?

    王辉耀:现在很多学生是“用脚投票”。像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每年都有几十个尖子生出国。2009年全国有80多万人放弃高考,今年放弃高考的人数是70多万,其中有一些人选择的是出国留学。高考入学的比例越来越高,还有这么多人放弃高考,这挺让人担忧。一些国际学校,像“常青藤”(指常青藤联盟,由哈弗、耶鲁等美国东北部八所顶尖大学组成——编者注)都到中国办展,通过减免学费等各种方法吸引人才。

    中国青年报:现在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愿意回国发展。咱们出去和回来的比例是多少?

    王辉耀:我国累计出去的人大概有160多万,到2009年底一共大约回来了49万,不到30%。高端人才回来的更少,比如在美国科技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回国的只有8%左右。

    回来的人少,又没有吸引外国人才进来,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才逆差。其他国家也流失人才,但是像加拿大每流失一个人才,就从别的国家吸引4个人才来填充。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连中学生都热衷出国了,再过几年“留学热”会不会蔓延到小学?

    中国青年报:你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回国创业,你觉得目前中国对海外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中国应该提供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吸引海外人才?

    王辉耀:中国的吸引力在于社会高速发展,机会很多。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还只是一个淘金的地方,很多人想来赚一把就走。我们亟待打造一个“中国梦”,一个把“安居”和“乐业”结合起来的“梦”,吸引全球的人才愿意来中国发展、安家,而不仅是一个“发财梦”。“中国梦”应该是留下财富和人才的“中国归宿梦”。

    这次“人才纲要”把吸引海外人才提到新的高度和重视程度,但我们还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机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它。其中涉及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很多“海归”的小孩在国外已经上学了,他们回国后中文水平跟不上,外国人办的国际学校费用又太高,一年三四万美元,所以是不是能让一些有实力的大学办国际学校,解决这些人才的后顾之忧?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