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打官腔的官员值得同情吗

刘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人肉搜索”、“下课”、精神恍惚、不敢回家,随着央视主播李小萌微博披露的信息,曾在介绍灾情时陷入舆论漩涡的江西省防总副主任平其俊再次引起舆论关注。不过,除了对官腔的质疑,出现了更多的同情之声。不该“人肉搜索”,不该涉及个人隐私,不该打扰家人生活,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因此,有人倡议应该避免一些过激批评和语言暴力。

    近年来,官员语言失当引发舆论事件时有发生。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一句“替谁说话”引来批评如潮,就连说“记者证不管用”的浙江官员也受到处理。被媒体放大的官腔背后,显示着权力傲慢和官场习惯,由于缺少监督,对上唯命是从,对下居高自傲,对草根阶层冷漠,对媒体监督漠视,酿成了谴责官腔的群体表达和舆论风暴。

    其实,舆论批评从来都是双刃剑。新闻记者的报道可以准确、理性,但要求每一个发表意见的公众、网民字斟句酌、用语准确,显然不太可能。因此,博客、跟帖、评论中,愤怒情绪和不依不饶的态度占了多数。往往,为了平息事态,上级官员更愿意用停职、免职、警告等方法对当事人迅速处理。

    而此次,不光一些社会舆论对平其俊同情有加,连上级官员也表态“换了别人也会这样说”,甚至连央视主持人也呼吁“不该针对他个人”。事实上,这可以理解为反思过度批评、避免情绪宣泄、寻找理性表达的社会意识和舆论表达。“收集信息会带来伤害和不适”、“对因报道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给予同情”,这是媒体自我反思、自我纠正的正常反应,但并不代表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官员的常态和方向。

    在许多人看来,身为官员,就必然要学会面对媒体,“不打官腔”、“说人话”是起码要求。一旦举止失当受到谴责,也必须承担相应后果。让官员学会在公众的注视下,有时甚至是在挑剔的目光下工作,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同时,很多官员还难以适应公众监督,一旦陷入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就惶惶不可终日,精神恍惚,因此责怪“舆论暴力”,这显然是缺少见识、心态不够平和的表现。将社会批评扣上“语言暴力”、“情绪过激”的帽子,也无助于舆论走向开放、透明。

    收起同情,正视批评,认真查找官腔流行的深层原因,反思其繁衍生殖的社会土壤,是打官腔的官员平其俊带来的重要启示。社会进步也依赖于这样的舆论质疑、社会批评和现实改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