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边境筑起“心”的长城
三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每天面对这壮丽景象。如今,援藏任务即将结束,他就要返回内地了,不知未来岁月中,这雪山将多少次地出现在梦中……
而在西藏普兰县,无数百姓则把这位来自陕西的援藏县委书记深深记在了心里。三年间,杨林顽强坚守在这个环境复杂的特殊地区,以真情和果敢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为祖国西南边境筑起了一道“心”的长城。
守土固边
普兰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这个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端,边境线长数百公里。阿里唯一的出入境口岸就在普兰境内,这里还有不少直通境外的山口,历来是不法分子所看重的非法越境通道,而守土固边就成了普兰县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平日里,杨林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紧密配合我边防部队,广泛组织和发动农牧民,保家卫国。关键时期,他带领县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昼夜坚守在海拔47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睡帐篷,烧羊粪,点蜡烛,顶风冒雪,一住就是一个月。
享受着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在祖国遥远的西南边陲,在一个距离拉萨还有两天车程的偏僻角落,有这样一位援藏干部:作为县委书记,风餐露宿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身处险境早已不再陌生,甚至骨肉分离,甚至生死考验。
然而,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像杨林这样的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形成的坚强柱石,祖国西南大门方能安定、坚固。
赤子之心
“民心的长城才是边境上最牢固的防线。”这是杨林援藏的最大体会,“只有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给百姓带来实惠,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拥护党、热爱祖国,达赖集团的分裂阴谋才没有可乘之机。”
三年间,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赢得了普兰各族群众的心。
2007年上任伊始,他首先着手对普兰县情深入调研。喜马拉雅山区道路崎岖难行,不少地方只能骑马。有一次,他得知霍尔乡巴青沟作业组道路不通,群众出行困难,就骑马进去了解情况。平生头一遭骑马,他的表现实在不太“英雄”,一天里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脸上、胳膊上、腿上到处是伤。
通过调研,杨林了解到,普兰县资源丰富,有闻名于世的“神山圣湖”、千年古寺科迦寺,还有边贸市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他决心改变普兰的落后面貌,集中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边贸活县、城镇靓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思路。
他带头到自治区和内地跑项目。有一次从拉萨返回,途经海拔5700米的旦巴拉山口,高原反应袭来,他鼻血流个不停,几乎休克。随行工作人员劝他返回拉萨治病,可他坚决不同意:“要尽快赶回县上,把工作部署下去,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一定要争取到这个项目。”
居住在县城的老阿妈巴桑卓玛说:“我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这三年变化很大,楼房多了,街道有了路灯,周围植了很多树,街面干净整洁。常有尼泊尔、印度来的边民对我说,你们的县城真漂亮,我们真羡慕你们。”
“文成公主”
今年45岁的杨林身材瘦削,神情温和,初看去不像直面艰险的硬汉,却仿佛一个文弱书生。有趣的是,这位名副其实的陕西关中汉子常以“文成公主”自比。
“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一路西行,远赴吐蕃,唐蕃、汉藏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今天,我们新一代三秦儿女踏上西藏,就是要和勤劳质朴的高原儿女一道,团结奋进,建设祖国边疆。”他常这样对普兰县陕西援藏干部说,“家和万事兴,民族团结是生命线,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战斗力。”
为农牧民建设安居房,是西藏自治区近年来推行的最大民心工程之一。
在他的统筹下,普兰县没有简单地把工程承包给建筑队,而是在纪检部门全程监督下,由公家从新疆等地买来高质量建材,交给农牧民自己去盖房。这样,百姓既建起了满意、放心的住宅,又最大限度压缩了中间环节的开支。
巴嘎乡农民达瓦次仁对记者说:“我们懂得杨书记的一片苦心,他是真心实意地替老百姓着想。”
就这样,他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普兰镇科迦村支部书记尼玛多多告诉记者:“杨书记为我们村承诺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援藏结束要走了,我们真舍不得。”
杨林也舍不得这个他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筑起“心”的长城的地方。他说:“我人要走了,心却没走。普兰是我第二个故乡,我会对她魂牵梦萦,在内心深处终生援藏。”
据新华社拉萨7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