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双轨道
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判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一般以GDP、GNP来表示。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教育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指数的变化和提升等,是高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上所讲的经济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是①过度注重GDP的数量,对质量强调和重视不够;②靠廉价的资源、环境、成本,走低价格战略,创新能力不足。③过度依靠外需,对国内消费重视不够。④相当多数的出口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很薄;⑤粗放经营和重复建设。从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出发,种种因素表明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具体表现为: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在反思,都在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
时下,美国政府就明确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加强出口,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也发生了些许变化。这样的调整和变化的逻辑必然是贸易保护。这对于把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迫使我们不得不调整既有的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事实上诚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过度依赖外需也不符合大国的经济特征。大国相对于小国国内市场更为广阔,巨大的国内贸易,即内需就可以支撑巨大的经济增长。这样做也更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资源约束状况的改变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初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低成本路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所有这一切,是以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的相对充裕以及价格的低廉为前提的。然而,这些要素的低价格,特别是资源、环境的低价格并没有反映这些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真实成本,致使过度开发,过度使用资源,致使资源、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堪重负。此外,低成本的优势仅在于价格低,它的劣势则是创新能力不足,进入门槛低,竞争惨烈。此次危机,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各方面的问题暴露无遗,迫使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及时调整。
3.靠刺激性政策刺激起来的经济增长很不稳固,长远的、健康的经济增长应当是来自制度本身的,因而是内生的。
众所周知,我们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实施了超强的刺激政策,以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近似于货币呼吸机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增长速度。然而,这样的刺激性政策带来的效果毕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质量问题,低层次重复建设及产能问题,结构问题。宽松的刺激政策仅仅解决了速度问题,在此以前存在的其他问题,却可能更严重了。总之,刺激性政策是临时的,解决长期问题必须转换经济模式。
那么,什么是内生增长呢?内生增长就是靠体制的自我平衡,自我调节,其劳动力、资源、创新都来自体制,机制,这种增长是长远的、稳定的,而不是靠临时性的刺激政策。
4.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应当是重视GDP的质量和构成,而这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去完成。
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关注GDP的数量。现在则要强调GDP的内容,看它的实际构成。马克思指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仅要看价值量,而且要看使用价值的性质和构成。历史的教训是,清朝时我国GDP的数量就很大,但由于其构成是茶叶、蚕茧、瓷器等,而发达国家的GDP构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结果我们还是落后,还是被动挨打。这说明,要提升一国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GDP的技术含量。如果我们的GDP是世界领先的技术,是关键性领域的知识产权,是畅销世界的有信用的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那该有多好啊!但这都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引发了一系列发明,引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周期。美国有一个叫库兹涅茨的经济学家,在《长期运动》中从经济史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详细且形象地描述了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过程:先是出现一种新技术,接着产生扩散效应,引发一个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他说:“在许多工业中,在某个时期,基本技术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发生时,一个时代就开始了。”从实践来看,那些在一波接一波的以科学发现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方面,进而在技术创新商品化走在前面的国家和地区,一定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此即创新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马克思指出,率先创新的企业是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了个别劳动时间,而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然,率先缩短既有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无疑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一种办法,但前提是产品并没有过时。实际上,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制约,更能获得超额利润的办法则是通过产品的创新挖掘出深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尚未被挖掘的潜在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不妨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可以在不断地生产出能够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把抽象需求变成形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既是一个企业创新的能力,也是一个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
创新的意义如上所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创新需要经费,但关键不在经费,如果没有好的体制和机制,就只会浪费创新经费。
从社会层面来看,怎样才能有利于创新呢?①社会文化氛围应当激励竞争,容忍失败,引导更多的聪明人从事研发和企业家工作。②完善相应制度安排。③改革和提升教育。纵观世界各国的创新,大学在创新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一个国家的创新和振兴,并不在于有没有教育,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教育,用什么东西教育人,以及把人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状况显然难以有力地承担创新的重任。④为了有利于创新,政策设计还应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关键性的产业,例如说总理报告中所提到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一定要有一定的扶植和支持。
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靠源源不断的创新,靠尖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靠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内在需求拉动,我们就真正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就进入了创新推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