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抗洪救灾,我们随时待命

——目击广西凌云抗洪一线青年志愿者
本报记者 谢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0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遭遇连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百色市凌云县是其中的一个重灾区。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青年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风景。

    “志愿者是我们的恩人”

    被洪水围困6天了。目前,凌云县逻楼镇的水位虽然已降低半米,但大部分地区依旧浸泡在泥水之中。

    7月3日傍晚,本报记者在小镇入口处的临时码头碰到32岁的居民刘桂兰。她刚刚从外面买了些粮食,准备搭下一班渡船回家。

    “雨下得就像水龙头拧到最大一样。”提到6月27日晚上的那场大雨,刘桂兰仍感到有些惊魂未定。

    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6月27日18时开始,一场局部特大暴雨袭击广西西北部地区,地处大石山区的百色市凌云县和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此次强降雨的中心地带。

    截至6月28日17时,凌云县全县8个乡镇95个村屯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8.55万人,毁坏田地1618亩,农作物受灾面积5.85万亩,受灾最为严重的逻楼镇出现了超历史实测特大暴雨,6小时(28日1时至7时)降雨量达236毫米。受暴雨影响,凌云县境内出现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公路边坡塌方严重,不少地处山区洼地的乡镇出现严重内涝,大批群众被洪水围困。

    6月28日下午,靠水果和零食撑了大半天后,刘桂兰突然从二楼窗户外看到了一些穿着红色T恤、背着救生衣的年轻人划着小艇朝她家的方向驶来。这些人是挨家挨户给受困居民送水和食物的。

    “他们是第一批来救援的,是我们的恩人。”后来,刘桂兰才知道这些帮政府分发救灾物资的年轻人是县里的青年志愿者。刘桂兰用小桶从他们的手中接过14瓶矿泉水和8包方便面。

    洪灾发生后,共青团凌云县委迅速组织青年志愿者投入到抗洪救灾中。7月3日一大早,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凌云县沙里瑶族自治乡目睹了他们在一线工作的身影。当天,这些年轻人把200箱纯净水和一些农作物种子以及救济款送到了受灾群众手中。

    街道上积了几天的洪水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但为了方便卸货,志愿者们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把一箱箱矿泉水和一袋袋农作物种子从卡车搬运到小船上。

    “这水在我们看来已经算是干净的了。”团凌云县委书记张孝廉说,几天前,志愿者在逻楼镇抗洪时,水面漂满了绿色的浮萍,加上镇上加油站漏油,大家从水里出来时,身上的衣服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奋战,一行人涉水把救灾物资送到乡政府院内。乡干部马上通知急需帮助的村民来领取物资。不一会儿,接到消息的村民划着小船陆续从各个村屯赶了过来。

    “志愿者们来得很及时!”沙里乡党委书记腊家顺说,从6月27日至30日,全乡境内连降大雨,降水量超过378毫米,全乡12个村受灾严重,所有村屯断电,乡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已经没有干净的饮用水。

    让腊家顺感动的是,由于受雨水冲刷,从县里通往沙里乡的这段山路,不少路段都出现了塌方。志愿者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水的。

    有需要就去,随时听候组织召唤

    25岁的覃家克在凌云县一家装潢公司工作。6月28日早上,他正在一个客户家施工。接到团县委邀请他去参加抗洪援助的电话,他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跟客户请假赶去支援。

    32岁的钟祖贵是凌云县基层办的一名普通公务员。28日一早,他在电话中听到团组织的通知后,跟办公室同事打了个招呼,匆匆把皮鞋换成了胶鞋,便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去接其他几个志愿者一道去救灾。

    32岁的杨昌明在凌云县开一家公司。28日天刚亮,他正准备去工地查看工程进度,一听到团组织打来的电话马上又折了回来。

    ……

    张孝廉记不清那天早上自己打了多少个电话,他只记得发出一同去抗灾的呼吁后,志愿者的回答都是“好,我一定去”。灾情发生后的短短半个小时内,便有近20名志愿者从县城的四面八方赶来投入抗洪一线的救援工作。在此后的每一次救灾服务中,这些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推托。

    “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背景不同,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素质过硬的志愿者。”张孝廉表示,志愿者在救灾过程中可能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他们的参与,填补了乡镇工作的很多空白。有的乡镇在洪灾发生后,大部分干部都到各村去驻点了,志愿者的出现,可以帮乡政府增加很多援手。

    据了解,在5天的抗洪救灾中,团凌云县委共出动志愿者115人次,帮助当地党委、政府搬运救灾物资,向受灾群众发放日常生活用品,抢救农作物和居民财产。同时,协助各乡(镇)团委组建青年突击队,采取包村包点包任务的形式,了解各村屯的受灾情况,帮助转移受灾群众和财产,修建临时住所,抢收农作物,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抗洪战斗可能还要持续很久,如果接下来的日子里,还要占用你们的时间做志愿工作怎么办?”记者问道。

    “有需要就去,我们随时待命!”杨昌明回答得很干脆。

    本报广西凌云7月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