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毕业典礼争走高尚路线
泪别大学。刘畅摄
编者按
本报6月22日刊登的报道《复旦校长:中国大学精神虚脱》反响之强烈,出乎编辑部的意料:它不仅受到教育界内部的关注,而且还成为社会舆论热点。适逢毕业季,一些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致辞时不约而同抛弃“官话”、“套话”,尝试“用心和学生说话”。这类毕业致辞无一例外地收获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很多社会人也感叹自己受到了高尚的感召,甚至有人把各位校长的讲话进行PK。
这些现象表明,无论社会如何浮躁,大学如何迷失,社会公众都对亘古不变的大学精神充满期待;无论大学里年轻的“80后”“90后”有多么新潮、时尚,他们内心仍然保留着对崇高、责任等词语的尊重和信仰。这也让我们坚信,尽管我们今天的大学还有不少弊端,但仍有星星之火在燃烧,还有一些在坚守并勇于自我反省的智者,这是我们重新追回大学精神的希望。
鉴于此,本报从今天推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的系列报道,意图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和探寻大学精神的回归之道。敬请关注!
读着“根叔”的毕业典礼致辞,网友张恒的心情简直可以用“羡慕嫉妒恨”来形容。他从未遇到过一次大学毕业典礼。记忆中的大学毕业,只是一场被酒精和充满伤感的感情搅拌在一起的散伙饭。
因而他很羡慕那些有典礼的毕业生,羡慕他们在典礼上,能够听到长辈们、老师们积淀了许多年的人生经验。
同时他也有些忧虑,人们似乎只记住了“根叔”致辞里的“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被就业”,但对于之后所说的“正义”、“责任”和“良知”却只字不提。
他担心,大学的最后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成为一场俏皮话的狂欢,成为一场单纯的感情宣泄。
把穗子从右边拨到左边,意味着大学结束了
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毕业生吴波的心里,毕业典礼上副院长把学士帽上俗称“穗子”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的那短短几秒钟最有象征意义、印象最深刻,会一辈子铭记。“一低头,一弯腰,大学四年真的结束了。”
在他看来,毕业典礼很神圣,是宣告一个学生开始成为“社会人”,这甚至比成人礼更有意义。
班上有同学的父母赶来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但只是少数。吴波也希望父母能来见证自己人生重要的这一刻,但父母只能在电话旁分享喜悦。
严格意义上说,毕业典礼是个“舶来品”。据考证,大学毕业典礼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那时,早期大学的学生们编成班级进入教室听课,但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只有那些决定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考试过程的第一步,是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不公开的和公开的预试。考试合格的应试者,要穿上僧侣的长袍,同学士们坐在一起。接着要举行由顺利通过了考试的应试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这成为大学毕业典礼仪式的雏形。
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总被人津津乐道。在那里,毕业生和他们的父母、校友大多锦衣华服,盛装出席。正在哈佛大学访问的青年经济学者聂辉华描述了他亲历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哈佛的毕业典礼从1936年开始,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一直是“三百周年剧场”。所有毕业生从大学堂西侧经过哈佛铜像时,都要摘下学位帽向创始人约翰·哈佛致敬,然后进入大草坪。
为了举行毕业典礼,哈佛一周前就在主校区的草坪上布置了几千张活动椅子和桌子。毕业典礼当日,通往主校区的几个校门都有专人把守,需要凭票或者哈佛卡进入,并且要进行安检。
尽管被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所触动,但聂辉华认为,大学应该是培育人站起来思考的地方,有独立精神的大学,不需要拘泥于毕业仪式;没有独立精神的大学,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毕业典礼和校长演讲就让学生得到精神。与其关注最后的仪式,不如关注培养的过程。
有人认为方帽和长袍是陈腐的形式,但如今这个传统日渐被重视,并被视为荣誉和学术地位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也开始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术荣誉感和责任感,告诉毕业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博士生潘菊认为,“从好的方面看,这其实也是大学精神回归的一种象征。”
但网友“万里天”却将国内大学的毕业典礼形容为“山寨版”。他认为,这种来源于宗教的神圣仪式——毕业典礼在中国却少有神圣、喜庆的氛围,大都变成了一场敷衍的过场。“既然大学不神圣、不独立、不自由,既然导师和学生都可参加可不参加,既然亲朋好友不用观礼,既然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个照相的秀场,那么神圣的仪式和喜庆的气氛也就变成了逢场作戏的戏台。”
用什么给我的青春打包
在毕业季,走红网络的不只是“根叔”,还有“被子哥”、“露腿毕业照”以及“喊楼男”。
6月,湖南农业大学一位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别出心裁地把“哥要走了”写在被子上,被人拍成照片上传网络后迅速蹿红,网友戏称其为“被子哥”。
小小一个举动有了各种解读。有网友说:“我毫不掩饰对‘哥要走了’这种告别方式的欣赏,因为,从这种意蕴深远的告别方式和词语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书法的犀利,还有内心那种对未来的矛盾与憧憬的情感纠结。这才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向学校、向社会以及向家人、向自己表达的一种告别纪念。”
而在天涯社区,一个名为“班上MM们的疯狂露腿毕业照”的文章一下成热门帖。照片中,武汉某著名高校的十多名女生穿着学士服在湖边拍照。
成都多个高校论坛中出现一张“胸肌毕业照”:一位女士站在第一排中央。在她左右和身后,满眼尽是半裸上身的胸肌男。
对这些行为,有人批评为不雅,而更多的人表示理解和支持,“挂被子也好,拍毕业照也好,说白了就是为了纪念四年的大学时光和青春。”
大学毕业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每个毕业生都在力求为这个转折寻找标志性的事件。有些人选择的是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疯狂的事。
吴波所在班级的所有男生跑到本班女生宿舍楼下,大声呼喊每一个女孩的名字,说“我们爱你”,然后“求泼水”,女生们把水一盆盆地泼了下来,大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四年同学情谊的留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酒精似乎和每个毕业时节都分不开。毕业聚餐喝酒喝得胃出血、酒精中毒送医院的新闻屡见不鲜。
破碎的酒瓶和热水瓶、随地乱扔的床单被套、旧书废品堆成山的狼狈情景,成为毕业生离开大学校园前最后的发泄。
真正的毕业典礼好像离大家很遥远,毕业典礼每个高校都会举行,但大多是走过场。不少高校,甚至不举行全体学生参与的毕业典礼,只是选择一些代表参加。而更多的毕业生则不愿意把留在校园的最后一段时光浪费在听那些没有意义的“空话、套话”上,主动不参加。
“其实酒醒之后,我们也觉得很空虚,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已有多次醉酒经历的毕业生小周说,“也许每个毕业生心中都需要一个‘根叔’的唠叨。”
好的“最后一课”让人记忆一辈子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78年过去了,胡适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依然屡被提起,成为很多人毕业后的精神指南。
毕业致辞之于毕业典礼就像画龙的“点睛”,好的毕业致辞会让人记忆一辈子。一些经典致辞总是被广泛传播,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就连杜撰的毕业致辞也会红透半边天。
“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2000年7月,一个据说是甲骨文公司总裁莱利·艾里森在耶鲁大学给毕业生做的“最牛演讲”广泛流行起来。后来,这个演讲被证明是美国一家讽刺文学网站的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传阅这个“有史以来最狂妄的毕业致辞”。
“哈利·波特之母”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做的关于“失败的好处和想象力的重要性”的致辞真的鼓舞了很多人。
罗琳说:“对于一个已经42岁的妇人来说,回顾21岁毕业典礼的时刻并不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情。在前半生中我一直奋力挣扎,为了在自己的雄心壮志与亲人对我的期盼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她自己认定今生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写小说。然而,出身贫寒、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却认为,她那过于活跃的想象力只不过是个人的怪癖而已,永远也不能帮她偿还贷款,也不能帮她弄到养老金。
在毕业后的一二十年里,她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破碎的婚姻、失业、贫困……但失败“揭去表面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罗琳“终于重新做回自己,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在意的唯一作品”,直至《哈利·波特》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最后,她援引一位古罗马作家的话祝福所有的毕业生:“人生就像故事,不在于漫长,而在于精彩。”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表示,在国外,大学毕业典礼非常庄重,有些学位需要校长拿着很有年头的圣经触碰被授予学位学生的头。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开始在中国大学逐渐兴起,并且从派代表参加向全部学生参加转变,越来越隆重。
他认为毕业典礼可以升华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相当于“大学的成人仪式”,应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用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很受欢迎。在其之后,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等大学校长的致辞也一改过去的“官话”、“套话”风格。但其实,过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和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等人的毕业典礼致辞都非常精彩,很受学生欢迎。看起来李培根校长是开了先河,其实是重拾大学的传统——教育要“目中有人”。
胥青山认为,古今中外的大学校长都很重视毕业典礼致辞,而其中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只要一个校长具备把毕业典礼当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课的见识,就会避免高高在上,大讲官话、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