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健康使者
61岁的王元林对此颇有点骄傲。“娃娃们怕我,是因为我和他们接触多。接触少,他们不会害怕。”
1973年,王元林从静乐县卫校毕业回到家乡双路,在乡卫生院做了一名防疫员。37年来,他接种疫苗达20多万人次,全乡接种率100%,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
王元林的家中保存着一摞又一摞的小本本,上面填写着密密麻麻的疫苗接种记录,儿童姓名、所在村、父母姓名、曾经接种时间、地点、疫苗名称,每一次疫苗的批号、有效期、产品地和生产日期等都有登记。他说:“有了这些疫苗接种的第一手资料,既避免了重复接种,也不会漏种。”
今年4月的一天,王元林给村民李天亮的娃儿接种了乙脑疫苗。两天以后,李天亮打来电话,说孩子上吐下泻,问是否与疫苗接种有关。王元林仔细查阅了接种记录,认为孩子的病应该与接种疫苗无关。他安慰家长不要焦急,并建议他到县里给孩子做进一步检查诊断。李天亮抱着孩子到县里一查,才知道孩子患了肠胃炎。
多年来王元林形成了习惯,每次接种后,都要把自己家里的电话告诉家长,请他们与自己保持联系,有疑惑或者异常,尽快联络沟通。他还常常主动给家长打电话,听到孩子平安无事才放心。
双路乡的14个村散落在大山深处,有两道沟,一道梁,站在最远的黄纬山上,能看见县里的灯光。王元林出诊近的要走5里、远的要走20里。他不会骑自行车,出行全靠两条腿,肩上还背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冷藏箱,每个月算下来至少要走200多里山路,就这样走了37个寒暑春秋。
山区偏远,信息闭塞,山里人对疫苗接种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不多,尤其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一类疫苗从最开始的4种发展到14种时,许多家长都不理解。王元林每次到村里都要给家长耐心讲解疫苗知识。
王元林说:“咱们这儿不像城里,都是上门服务。我的工作就是腿也得忙,嘴也得忙。”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漏种疫苗,王元林采取多种办法对孩子数量进行摸底排查,避免漏种。
有的家长不说实话,他就蹲守在小学校,向老师打听,问孩子实情。有些家长不懂糖丸是干啥的,王元林刚给孩子喂食,转身他们就从孩子嘴中把糖丸抠了出来。王元林发现后一面耐心解释,一面看着孩子咽下去后才离去。
为了大山里的孩子健康成长,王元林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就是生了病他也坚持出诊。因为走山路,他还落下了腿疼的毛病。在双路乡,许多家庭里两代人都是王元林接种的疫苗。
王元林每个月都要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先去哪个村、后去哪个村,表上都有标注,看后一目了然。他说,这种“表”不仅方便自己,而且方便群众掌握他出行的时间。“乡亲们不是每天都在家。我定个规划,时间长了,他们就知道我哪天要去家里,到时自然就在家等我了。”
王元林的付出与其待遇是不成比例的。“刚开始每月工资26元5角,后来加到36元,从上世纪80年代初涨到每月60多元,一挣就挣了20多年,一直到2007年,县里给增加到220元,到2008年又涨到370元。”王元林平静地讲述着增资过程。
虽然“小集体”编制身份一直没有“转正”,但乡里的防疫工作却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因为工作突出,王元林曾先后获得过省、市、县的各种荣誉。最近,他的事迹见诸报道后,县上有关部门准备解决他的工资和退休后的待遇问题。
“做防疫这件事得有颗公益的心,看到自己的辛苦换来那么多娃娃的健康,心里就安慰了。”这位老人笑着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将一直走下去。
据新华社太原7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