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咱邻国怎样进行旧城改造
西安斥资120亿元“提升”古城墙景区的方案一经公布,舆论哗然。事实上,古都如何保护,这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城市在发展中孤立面对的问题。邻国韩国首都首尔的“北村美化工程”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拥有600年历史、聚集大片传统建筑的北村地区,用近50年的时间,曲折地完成向过去的“进化”。
北村是朝鲜王朝时代贵族的居住地,这里拥有大量韩国传统房屋——韩屋。鳞次栉比的青瓦曾是富贵的象征,但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变成大杂院一样,经过600年的变迁,北村已不再是富贵的象征,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它逐渐没落。由于传统韩屋的木制结构并不利于保温,这里的取暖费经常是全首尔市最高的,更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而今,经过改造的北村摇身一变,岁月在这里成了风景,它登上了旅游宣传册,成为传统与文化的象征,首尔本地居民也习惯在周末到这里的特色咖啡厅坐一坐。“现在韩屋反而成了新文化,和10年前相比,这里的地价上涨了10倍。”首尔市城市营销担当官尹永硕笑着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在首尔,像北村这样的韩屋聚集地至今尚存四五片。为了将韩屋培育成首尔未来资产,首尔还将进一步扩大韩屋密集地区的范围。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些老房子还被视为发展的绊脚石。
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开发汉江南部,北村的学校逐步搬到江南,与此同时,现代集团等大型企业则开始在这些学校原来所在位置建楼,现代化的建筑开始取代传统韩屋,北村景观开始遭到破坏。
1983年,首尔市矫正经济发展中的错误,实行韩屋保全政策,规定不准消除任何旧的建筑物,并实行严格的建筑风格和限高标准。然而这种规划并没有考虑到居民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实际愿望,因此遭到反对。为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1991年首尔市把原限制为1层的建筑高度放宽到了10m(或3层以下),大量多户型的住宅在这时兴起,北村景观也在进一步遭受重创。
1998年,首尔市重新提出保护北村的政策,为消除居民的抵触情绪,政府提出:土地所有人可以向首尔市出售韩屋;对于改修补修的家庭,市政府提供资金援助;保护传统韩屋有贡献的居民,可以获得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补偿。8年后,北村成为首尔人“最想走一走的街道”,“北村美化工程”成为韩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项目。
而此时,同为一国首都的北京,胡同仍在消失,老城区到底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依然争论不休。
韩屋的存亡几乎提前预演了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命运,甚至现在,它们仍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北村的繁华背后,长期居住在北村的非营利机构韩国国际文化振兴院院长俞政希表达了另一种担忧。“有钱人开始迁到这里,其中很多以赚钱为目的。而很多老居民把原本很便宜的房子卖掉,去别的地方住。”由于地价上涨了近10倍,北村的韩屋成为投资途径之一。在这里,黄色的保时捷停在屋檐下,现代集团的顶级轿车偶尔从狭窄的巷子里缓慢驶过,木门上贴着快递公司送货无人签收的通知单。“很多韩屋并没有人居住,房主买下它们,等待着政府开发。”
尽管首尔市政府表示,鼓励居民将韩屋出售给政府,但由于在价格上并没有太大优势,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私人作为出售对象。俞政希回忆,首尔市政府曾经拿出一笔预算,计划购买100栋韩屋,但最后这笔钱只买到了4栋,目前北村地区属于政府所有的韩屋也只有15栋,其中一些用来作展示馆。据她估算,北村韩屋所有人的贫富比大概是1∶1。
而首尔对于北村的规划,远非旅游这么简单。与人潮涌动的北京烟袋斜街和日益“王府井化”的南锣鼓巷相比,北村拥有大量传统作坊、韩屋体验馆和私人博物馆。“不仅要保存传统房屋,也要积极利用传统地带,把它完善成可以体验韩国传统文化的空间。”尹永硕说,“任何人到这个地方都可以体验茶艺、传统礼节,或者把韩服销售店、传统饮食店、住宿也聚集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里开设自己的工坊……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传统的一切。”
这一切都是首尔在为“申遗”做准备。“从长期来看,首尔市要将过去城墙之内的地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文化遗产地,为此我们要复原城墙,现在已经开动了复原工程。此外,城墙之内的房屋要好好保存下来,我们正在集中保存北村一带。”
而俞政希则更关心住在这座“岁月村庄”里实实在在的人,她希望改造的结果不是让原住民迁走。在她看来,北村的未来发展中,民间团体应该发挥更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