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1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探索

眼见为虚

本报记者 周凯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1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直直地注视一个熟人的面孔,是否发现,即便是最深爱的人,过一会儿那张面孔也会变得陌生。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体验,刚刚还在热烈地交谈,不久却成了陌生人。

    这是因为双眼“欺骗”了我们的大脑。人类对面孔的认知能力,往往造成一些有趣的错觉。上个月,2010年度“最佳视觉错觉”颁奖大会在意大利举办。一幅名为《胖瘦脸错觉》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

    制作者是英国约克大学的彼得·托马逊教授。他将4幅面积相同的图片,放入四方格内。位于上方的两幅图片是撒切尔夫人的倒立头像。粗看起来,两幅头像一模一样。正立之后,观众才发现,左边的撒切尔夫人是人们所熟知的样子。而右边的撒切尔夫人头像完全不是正常面孔的样子,她的眼睛是“倒”的,鼻子是“歪”的,嘴巴的形状也十分奇怪。

    这就是面孔视觉中的倒脸效应。也就是说,倒立的面孔比正立的面孔更难以识别,甚至有时候,人们完全无法辨认倒立面孔的表情。

    托马逊发现,倒立面孔可以让脸“减肥”。四方格下方的两张图片是一名胖乎乎的英国中年男子。他将左边的照片倒立起来,右边的照片则保持正立状态。在左边那幅倒立照片里,这个中年男子看起来似乎削瘦了很多。

    “哇,眼睛欺骗了我们!”有观众惊呼。

    事实上,“倒脸效应”的产生,与人类对于面孔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在大脑腹侧枕区的纺锤体中,存在一个面孔识别区域,这个区域一般被称为“纺锤体面孔识别区域”。它擅长对人们遇到的正立面孔进行加工,而对倒立的面孔则存在识别上的缺陷。

    以中年男子的图片为例,两幅照片呈现相反的放置方式。这时,人们的纺锤体面孔识别区域发挥了作用。由正立照片转至倒立照片,中年男子的“双下巴”从下方移至上方,而粗大的鼻翼也从脸部下方,“转移”到了脸部上方。整个面孔的细节、比例发生了变化。纺锤体面孔识别区域受到了这些细节的影响,在人们眼里,中年男子面部的长、宽比例变化明显,错觉产生了。于是,尽管是同一张照片,中年男子的脸部在倒立照片比正立照片中,显得更瘦。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还发现了一种人类、猴等特有的神经元,它们存在于脑颞上沟上沿的皮层中,用于识别面孔,被称为面孔认知单元。这些面孔认知单元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细胞,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有面孔呈现,这类细胞就会发生反应。根据观察者相对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这类细胞被分为正面脸、左侧脸、右侧脸、上仰45度脸和下俯45度脸。另一大类细胞被称为以对象为中心的细胞,不管是正面、侧面、仰面或者下俯,只要是特定的熟人面孔出现,都会出现相同的反应。

    也就是说,面孔识别能力和人们的大脑功能关系十分密切。有一个朋友产生了面孔分辨障碍,他出席饭局时,对面前的陌生人,总是无法分清谁是谁,在他看来,“每个人都长一个样子”。医生将这叫做“脸盲症”,产生原因正是因为大脑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有时候,习惯的力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刚刚出生的婴儿对于面孔的识别能力是最强的。所以,一个襁褓中的幼儿往往抗拒除母亲以外的所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周围的面孔,选择性地进行精确识别,对于陌生人的面孔识别能力则相应退化。当孩子们长大了,看国外的电视节目时,往往发现里面的黑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而对周围的人,却能找出不同面孔之间的区别。

    一些人,会选择爱上不同面孔的陌生人,这会带来刺激和乐趣。还有一些人,总会爱上长着相似面孔的异性。据说,只有这些熟悉的面孔,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就像用惯的铅笔和日记本,充满着温馨的味道。当然,这一发现并无严谨的科学依据。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