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1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留下个路标给后人指路”

——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推动西藏乃东县“立体跨越”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荣守俊 文涛 人民日报记者 孙海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1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3年前,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乃东县还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县,经济社会多数领域发展水平仅在西藏73个县的中游徘徊。

    而今天,乃东城乡建设水平已跨入西藏前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十年达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社会安定团结局面得到深层巩固。

    这样的超常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对口支援乃东的湖北省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立体跨越”理念也许能给人启发。

    希望的种子孕育现代产业之花

    雅鲁藏布江边一个小院子,棚子下养着四五千只鸡,辛苦经营了五年,规模一直上不去——2007年8月,武汉市援藏干部看到的益西卓嘎家的养殖场,几乎就是当时乃东县发展水平的缩影:有基础,有潜力,却总是徘徊不前。

    “那时我们刚进藏一个月。”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说,“发现这个县多数领域的发展不很理想,如农林牧渔,产值在西藏各县中排第26位,粮食产量排第11位,肉类产量排第30位。另一方面,乃东又有较大的发展优势:交通便利,是山南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当地干部群众和前四批援藏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乃东各项社会事业已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县情,援藏干部们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在这里能否采取一些超前举措,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农业专业合作社?”头一遭听到这个词儿,益西卓嘎一脸茫然。“这和从前的人民公社有啥区别?”援藏干部、乃东县副县长岑州把这位藏族妇女带到武汉,到一些大养殖场观摩学习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验,她恍然大悟:鸡原来还能这样养!

    2008年9月,由20万元援藏资金启动的4栋新鸡舍建成了,益西卓嘎养鸡存栏量猛增到3.6万只。她把小鸡苗大量提供给乡亲,同时提供饲料、技术和防疫服务,鸡养大了她再来收购。这就是专业合作社方式,在传统农牧业中注入了现代工商业元素。

    效益迅速显现。第二年,她卖掉42万只成鸡和140万只小鸡,赚了近400万元。被她带动的600多个养鸡户,户均增收约5000元。在援藏干部助推下,她又得到自治区农牧厅510万元投资,把养殖场规模扩大了一倍。

    如今,她家的养殖场已成为西藏最大的养殖基地之一,带动的大小养殖户增长到1500多户。好比一粒种子,以现代化运作方式,孕育了乃东全县家禽养殖业的希望。

    “乃东向东。”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索朗多吉说,“这是援藏干部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意思是,不断移植东部成熟的先进发展经验,与西藏实际‘嫁接’,加速乃东经济市场化进程。”

    注入了现代血液的乃东经济,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两组数据的对比很有说服力: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而西藏只有3589元。

    从2007年到2009年,乃东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9.3%的速度递增,由2816元增至4867元,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以现代理念打造新型城镇乡村

    “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尽快提升发展水平。这对全西藏来说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尝试用高起点、现代化的理念来谋划产业和城乡建设,立体式地推动乃东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苏霓斌说。

    水泥路面,太阳能路灯,整洁的藏式民居之间鲜花绽放,绿柳随风摇摆……走进乃东县泽当镇金鲁居委会的很多人评价,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放到东部发达地区也在中上水平。

    几年前,这个村177户乡亲从20多公里外的大山沟搬迁过来时,这儿还是一大片沙地。都是土路,牛羊满街跑,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援藏干部帮我们作规划时提出,在风格上要保持西藏传统样式,在功能上要完全参照内地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村支书甘丹多布吉说,“不仅实现了路、水、电、邮、电话、电视、广播‘七通’,还建了医务所和农家书屋,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又引导村民搞特色畜牧业增加收入。现在的生活跟原来比,真是天壤之别。”

    如今,像金鲁这样走上富裕文明之路的地方在乃东越来越多,农牧民们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迅速跨入了现代文明生活。

    走进乃东县城,印象最深的也是一种现代建设理念。湖北武汉援藏干部与湖南、安徽两支援藏队伍互相配合,请来东部大城市权威规划机构,着力打造一个有较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商业氛围和生活方式的城区。三年来,乃东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以超过或接近20个百分点的速度连年大幅增长。

    “眼高手低”的新注解

    “眼高手低。”苏霓斌喜欢从反面理解这个成语,他说:“高处着眼,低处着手,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实,防止‘拔苗助长’给未来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结巴乡完小是偏远山谷中的一所乡村小学,如今又是一所花园式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宿舍、食堂,还能接收卫星信号。有内地高水平教师授课,学生们能实时听讲。他们每周都要学电脑、弹电子琴、做科学实验,享受着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新式活泼教学方式。人们会惊奇:即使在内地,很多学校的条件也比不上这里。

    结巴乡完小是2008年武汉市援藏重点建设项目,现已成为山南地区最新、最先进、最漂亮的小学。而成规模的电脑室、音乐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已逐步在乃东中小学全面铺开。

    80%的援藏资金投向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项目,这是武汉市第五批援藏的一大亮点。援藏干部、乃东县委办公室主任程春生说:“快速推进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让最大多数的农牧民受益,因此必须从基层做起。”

    他们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填补了乃东没有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空白。

    他们建设泽当安居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对乃东职工住宿区进行综合改造,大大改善了城镇群众居住条件。

    他们使用援藏资金每年为群众演出50场,建立了“政府花钱买服务,群众免费享受文化餐”的新机制……

    警惕“大跃进”式的不良发展,是援藏干部心里的一条红线。他们提出“三个不做”:形式主义项目不做,破坏性项目不做,不切实际的项目不做。

    一条正在延伸的幸福路

    在湖北省和山南地区支持下,武汉市创新了援藏方式,由“政府为主”拓展为“多元参与、共担责任,按需施援、多方援藏”。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苏霓斌说,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乃东7个乡镇分别得到了武汉各部门、街道的对口帮扶,乃东两个小学是由武汉企业投资援建的,而武汉一位民营企业家则出资设立了“藏汉一家励志奖学金”。

    记者发现,在乃东很多项目建设中,援藏资金总是作为启动资金等关键角色出现。援藏干部、乃东县建设局长王喻琪说:“我们用援藏资金作匹配、打基础,吸纳、整合其他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西藏现代史上,乃东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就诞生于此。2009年3月,克松村民集体联名写的一封《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这封发表于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的信中写道:“50年前的旧西藏,‘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50年来的新西藏,家家户户住楼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现在的生活。”

    据新华社拉萨7月1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