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点就是他的特点?
雁过不留痕的同事
■凯文
如果有人到公司的前台找陆旭,十有八九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陆旭?有这人吗我们这儿?哪个部门的?
见到陆旭,前台大姐似乎也不惊讶,只是瞥他一眼:就是你呀!
陆旭独自一人出入公司的时候,大姐拦过他几次,不是问他找谁,就是问他哪个部门的。面对这样频繁的“盘问”,陆旭既不调侃说“李姐,还不认识我”,也不会理直气壮地不予理会直接刷卡进门。每次,他都讪讪地据实相告:啊,我是协调室的小陆。
这是自我介绍标准句式,可在公司,它传递的信息却是本末倒置的,李姐从中领会的重点是协调室而非小陆。
长袖善舞的姚女士是协调室主任,每天妆容精致,衣着得体,跟谁都是笑脸相迎,优雅从容。无论是往来客户要拜会公司高层,还是业务部门彼此推诿扯皮,她都处理得张弛有度。老总数次感叹,协调协调,干的是上传下达的活儿,要的是左右逢源的本事。话说得含蓄,褒赞的意思却再明白不过。于是,盖上姚氏印章的协调室当然万众瞩目。
俗话说,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姚女士手下,个个都是公司的名人,除了陆旭。
午餐时分,姚女士及手下的众干将成为谈资的几率居高不下,往往还附带各式揣测。比如,协调室今年会不会破例增编?大家认真盘点协调室的一干人等,末了,小张会激动地爆料性补漏:“他们那儿还有个叫陆旭的,编制满着呢!”
陆旭常去财务处报销部门经费,交一堆发票,填好几张表,找各级领导签字,最后再交给小张审核。这套流程间歇性重复的频率不低,在食堂碰到,彼此会点头微笑,间或一些“慢慢吃”、“先走一步”之类的寒暄。
小张把这样的对话称为“毫无营养的废话”,尤其在陆旭那儿碰了软钉子之后,小张更觉得“说不出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次,小张遇事到协调室,正好姚女士不在,她懒得跑第二次,就想托给陆旭。
没想到,陆旭不置可否,只是微笑着问她要不要茶,妥帖地倒好水之后,再次微笑致意:“我手边还有点事儿,你先坐,姚主任马上就回来了。”
这让小张觉得稍稍有点儿不舒服,可又说不上为什么,她不能指责陆旭,人家接待到位,彬彬有礼,按规定办事,哪儿都没错。
陆旭算得上是公司的老员工,调到姚女士这里也有两年光景,飘过的部门掠过的人不在少数,可提到陆旭,有印象的听众们只会“哦”一声,好比领导阅后批注的“知道了”,不是溢美也听不出贬损,平铺直叙,激不起大家展开讨论的兴趣。
他也会迟到,可次数控制得当,不会像王刚那样因迟到早退而尽人皆知;姚女士交代的3个月的任务周期,他一般都会用去2/3,既不出挑却也不拖泥带水;应酬场合,他也会端着酒杯跟众人觥筹交错一番,不过,散场时醉醺醺的那个绝不会是他……
本来,在这么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地方,哪怕就是脸比一般人长一点,也会被人津津乐道,可陆旭长了一张大众脸,不着奇装异服,不说惊人之语,不做雷人之事,为人处世像是经过平均数公式算出来的一样,不是被剔掉的最高分也不是垫底的最低分,永远是稳居中位的大多数。
如同姚女士给他的评语:工作勤奋,团队意识很强,成绩突出……特征模糊,但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何苦挣扎着力拔头筹
■倪岚
我最近被吴珂批评,怎么说的来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庸碌无为,俗人一个。
吴珂是恨铁不成钢。我们是宿舍里的上下铺,臭味相投,形影不离了三年。如今虽然各奔东西,但我还是摆脱不了她的魔爪,不定期地向她汇报思想动态—事无巨细,包括偶尔冒出来的对不喜欢的同事那点儿邪恶的小心思。上述评语,就是吴珂给我的反馈,虽然恶毒,却是实情。
不过,我还是想分辩一下,鸿鹄被贬为燕雀的杀伤力,真的很巨大。
彼时,作文是我的强项,每每大考之后,都会被语文老师请到讲台上朗读全文。就在我虚荣心日渐茂盛却未根深蒂固之际,学校重新分班,外校来的新任语文老师不会给我高分,不会对我的文章赞不绝口,甚至根本不会关注我,在她眼里,我也就是成绩一般的泛泛之辈。
这让我觉得异常难堪,我能从同学眼里读出幸灾乐祸,从宠儿到弃儿,突如其来的心理落差折磨得我不堪重负,一次次痛苦的自我否定彻底绝了我的争强好斗心,我再没想过考试要考第一。
高中,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前十名;考大学,考上了一本里边的名牌,我很满足;读研,10个公费生里的第五,大大超出了我考上就行的预想,飘飘然了好一阵。“要做就做最好”这样的励志句对我越来越来没吸引力,与其费心劳神地忧虑下次我还是不是最好的,不如量力而为地自在些。
我跟吴珂说,本就是中人之资,何苦总要挣扎着力拔头筹?
吴珂磨着牙恨恨地斜我一眼:天才肯定不在这儿混,大家都是中等里边争上等!
我们同时步入职场,一年下来,吴珂已经是公司同辈人中的佼佼者,而我在这个事业单位里还是无名小辈,每日点头微笑的同事其实叫不出我的全名;有的同事只是看着脸熟,实际从不说话;打电话到别的科室,每次都先要自我介绍……
当我跟吴珂汇报的时候,她冷冷地回了我一句:谁会浪费精力去专门关注一个表现平平的新人?她说有时候人的第一印象全靠外在装扮,像你这样不修边幅,素面朝天,本来就不出挑还穿着大学时的蓝衬衫,想让人家记住也难。
吴珂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李微是我的新同事,喜欢化妆,不浓,跟她说话的时候,能看到褐色的眼线,90%的时间都穿裙子,配之以不同颜色的高跟鞋,比起穿T恤牛仔的同事,这个精致女孩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不过这不适合我,我跟吴珂说,为了加深别人的印象而折磨自己,太划不来,而且,被贴上标签,未必就是好事。
比如,一提到加班加点,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曾经在办公室晕倒的小张,哎,她怀孕都6个多月了,要不要那么拼命啊?如果说到小杨,一定会有人问,他跟主任到底什么关系,怎么有好事就少不了他?要是刘辉在会上说一通领导辛苦的“肺腑之言”,大家会不时地“眉目传情”,果然是溜须拍马的高手!
这些都是特点各异的“进步”方式,不过,那些按时下班的同事必然不喜欢小张工作如此狂热,小杨估计再也摆脱不了“关系户”的名声,而刘辉,换一任领导,他可怎么办?我没那个把握,当我的某一方面表现得异于众人甚至优于众人时,是不是一定就会是正面效应?所以,看看上边,磕不到天花板,看看下边,摔下去有人给你垫着,未尝不好。
吴珂彻底无奈,老大,最好的你怕招风,最差的你还不屑,可装在橄榄球的大肚子里,谁能看得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