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2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大学生村官·共青视点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组织成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

让科技创新成为校园“全民运动”

本报记者 陈凤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2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飞起来了,好!”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的阳光大厅里,一架试飞的四旋翼飞机模型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人群里不时发出叫好声。此时的启航活动中心比往日热闹很多,原本周末该休息的大学生们都簇拥在这里。第十六届“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在这里举行,这架飞机模型正是一个学生的参赛作品。500多件作品占据了阳光大厅整个的空间,熙熙攘攘的学生在各个展位前穿梭、观摩。

    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长,自从授命校团委牵头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来,这样火热的场面是刘志刚最乐意看到的。“‘五四杯’竞赛只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品牌。作为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学校希望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科技创新的过程找到主动学习的目标乐趣。”

    就在“五四杯”竞赛举行前的几天,哈尔滨工程大学还专门召开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会上专门成立了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而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校团委。会议下发了组织机构、政策保障、表彰奖励等16个文件,并确立了由学校团委统筹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资源,各部门、院系联动,为培养“可靠顶用”的创新型人才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团组织为学生的科技创新穿针引线

    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刘伟在项目展示现场,还有些犯晕:今年参加“五四杯”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从项目立项到批复,怎么好像比往年顺了很多?

    在刘伟的印象中,大一第一次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时,用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一个人拿着各种表格和复印件穿梭于学校和学院之间,找院系领导签字、找指导老师签字……但今年,他只向校团委提交了一份电子申请,没想到就这么顺利地批下来了。

    “走程序的时间少了,做项目的时间就多了。”刘伟说。

    以前,每到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前,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李雅军最头疼的就是写立项报告。“要把自己的项目用论文的形式阐述出来,专家组通过立项报告来决定这个项目能不能立项,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李雅军说。

    这样的程序曾经吓跑了很多想做科技创新的学生,也让科技创新的普及之路走得并不那么容易。

    在校长刘志刚看来,要做到科技创新的普及化,首先要把学生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他把这样的组织工作交给了校团委。“因为共青团是与学生最亲密的组织,能够把学生们凝聚到一起。”刘志刚说。

    校团委书记殷敬伟习惯把校团委在学生的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定义为穿针引线,他觉得团委是把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涉及的各个部门都穿起来,理顺了,让学生科技创新的路更加顺畅。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多个部门配合,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现在都理顺了,团委负责组织、协调,教务处负责创新课程的开设和创新成果的认定,这样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项目,不需要往返于各部门之间。”教务处长赵琳说。

    而在科创大会召开之前,去年学校已经按照现行的机制试运营了一年,结果,学生科技创新的项目立项一年就超过了1000项。

    “以前做项目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立项,立项资金够不够用。但现在学校拨付给校团委的科技创新资金足以支撑现在的科技创新工作,只要是项目通过了,立项资金一般都能保证项目的完成,而且资金的覆盖面也扩大了,尽量让每个参与进来的学生都能拿到立项资金。”主管共青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说。

    除此之外,团组织还力求打造校园科技创新品牌,其指导的学校大学生科技协会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配合学校推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展厅、“科创在线”网站、科创沙龙、科创吉尼斯、专为本科生创办的《科创学刊》等都正成为学生们科技创新的阵地。学校倡导的各院系“一院多品”,每年举行船舶水利竞赛、纸桥竞赛、机器人足球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化学实验竞赛、国防知识竞赛等50余项特色活动。

    这样的机制让学生们看到了优越性,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五四杯”竞赛举行之前,自动化学院的邓雨辰想找班里的同学帮忙做一些事情,竟然没有一个同学有时间。“我要忙着准备‘五四杯’的项目呢,他们都这样说。”直到那时,邓雨辰才发现,科技创新真的快成了“学校的全民运动”。

    60个保研名额,让学生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创新还是一条成长的绿色通道。

    去年刚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毕升,常常想起大学四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南征北战的经历,五四杯、挑战杯、中国机器人大赛……屡获大奖的他以前并没有想过做这些项目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只是因为兴趣一直这样坚持着,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坚持成了他成长道路上的一条绿色通道。2009年,因为科技创新成绩斐然,他被保送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研究生。

    而跟他一起通过这条通道的,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并不少见,因为这是学校推广科技创新工程的一部分。据了解,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年会有60个保研名额,专门面向科技创新突出的学生。

    “我觉得这对学生很重要,有些学生无法对生硬的课程和实验产生兴趣,却能在科技创新的项目中有所作为。如果看专业成绩的话根本就不能保研,但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保研。”毕升发现,由于有了这条通道,周围做科技创新的师弟师妹们更多了。

    在刘志刚看来,科技创新也是一条成才之道,理应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而这也是普及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了能吸引新入学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校团委还专门设计了针对新生的科技竞赛——“启航杯”,目的就在于让新生从入学就对科技创新有所了解。“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小科技,比如设计电路制作闹钟、计时器、钢琴啊什么的,我们就是想培养他们的兴趣,可能对他们以后的科技创新以及深造之路都会有影响。”殷敬伟说。

    量化指标,呵护指导老师的参与热情

    一直热心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松武因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技创新上,同事曾开玩笑说他是“不务正业”。如今这个“不务正业”的副教授却成了全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标兵”,在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上,他被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优秀个人”。

    而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张德欣教授也欣喜地发现,“好像现在全校都在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而对于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在有的学院已经量化为工作量,在年底都可以拿到额外的奖金。”

    “现在老师指导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全校包括校领导的认可。”王松武很兴奋,因为让他耗费心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在在学校成了一个光荣的事业。

    如何保障指导老师的参与热情?“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靠着热情去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份保障,包括精神层面上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也要在工作量上予以承认。”刘志刚说。

    据了解,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各学院已经根据学校的意见制定了各自对于科技创新中指导老师工作的量化标准,并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老师给予比以前更多的奖励。

    “有了这样的标准,老师们也更有热情了。以前多是学生自己去找指导老师,现在慢慢地开始有老师主动找学生做创新项目了。”殷敬伟觉得这并不只是物质上的鼓励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现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对于指导老师们工作的认可。

    王松武则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人性化了,“因为现在学校能够看到我们的付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