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别把下乡当镀金
但让这位朋友没想到的是,这些抢着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到乡村后,却鲜有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认真提出解决方案的。很多人举着“三下乡”的旗帜,穿梭于博物馆、纪念馆之间,拍照留影,乐此不疲。几天的活动结束后,带回的是一张张留影和一篇篇游记组成的“调研报告”。
笔者听到后不由嘲笑这位朋友“少见多怪”。根据本人这几年在大学里的所见所闻,深知类似的暑期社会实践,绝非个案。比如,在某高校的新闻网站上,最近就有一篇题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圆满结束》的报道:两天的行程非常紧凑,短短的时间,考察团参观了防城港的港口码头、核电站以及新农村和新开辟的旅游景点;还参观了钦州港的港口规划建设、保税港区和钦州的工艺陶坊……通过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我们一行收获颇丰,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加深了友谊、领略了美景、开拓了视野”。
这段文字直白地揭示出此次考察的真相:社会实践是名,旅游观光是实。
实际上,现在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都还不错,如果以免费为旗号,号召大家去穷苦偏远地区旅游,估计也难有什么吸引力。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一些大学生之所以热衷这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每年的评优和奖学金评选,都要以下乡实践的成果为依据,就好比现在提拔公务员都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一样。
在这一考核机制的导向下,暑期社会实践还出现了一个趋势,就是参与活动的普通学生越来越少,各类学生干部的比例越来越高。以笔者朋友所在的高校为例,今年暑期组织的35支服务团队、730名队员中,学生干部就占了90%以上。暑期下乡实践对于很多学生干部而言,一方面可以和带队老师搞好关系,有利于将来保研或留校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新老学生干部换届时一种很好的交流机会。
看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功利化,笔者忍不住想劝劝那些动机不纯的大学生,请别把下乡当镀金。
当你们为了积累履历而疲惫奔走时,不要忘了前行的目的。倘若你真正用心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到基层,用专业的方法去感知三农建设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复杂矛盾时,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见闻带给你的心灵的震撼和收获,远比履历表上的几行文字和荣誉证书要有价值得多。
当你们抱着旅游观光的心态,来去匆匆地走马观花时,请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扰民。如果你们的到来,不能为他们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那些曾经热情接待你们的地方部门和老百姓,也会渐渐由失望变得反感。即使以后有人真心想去调研,地方上也会认为大学生做不了实事,而不愿意配合,导致工作没法开展。因为你们不恰当的举动,伤害的是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声誉。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党政部门和各行各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青年。我的同龄人,请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也请坚信,切实深入基层,开展下乡服务的最大受益者必定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