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废为宝”的智慧与启迪
对于生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国民来说,石棉之灾和水俣病,也许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突袭而来的灾难,使许多人身心受到摧残,甚至由此家破人亡,国家经济也遭受重创。这其中,除了工业污染带来的链式反应,亦摆脱不了漠视废弃物而酿成的沉重恶果。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方式的升级,海量的废弃物衍生,早已远远超出专业人士的预测,致使国民深陷于废物围困的窘境。曾几何时,日本居民组织、街道自治体专门发动了大规模的全国性害虫驱赶运动,1971年爆发的“东京垃圾战”,更凸显出废弃物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复兴之路却衍生出“公害大国”的污名,深深刺痛日本国民的心灵。痛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废物问题不仅仅是卫生问题,更是环境问题。
也许正是因为遭受过上述磨难,笔者在接触日本时发现,日本人在谈论环境问题时,总能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出于这种情感,在环境治理的价值观念上,日本社会发生了颠覆性转变。在他们看来,废弃物绝非简单地是被处理的对象,更是被“放错位置”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今,日本已经以一系列废弃物处理政策为基础,建立起了再利用(recycle)、减量化(reduce)和资源化(reuse)的3R废弃治理结构,目的就是将分布于天、地、空、水中的固有和人造废物作为循环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实现循环型社会愿景。2000年日本颁布了《循环社会基本法》,其中就明确指出:无论有价、无价,都应将存在于废弃物中的有用物质作为循环品来看待。
在前几年的一次商务交流活动中,笔者曾观摩了日本NKK的京浜制铁所工作演示画面,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高炉转炉车间:几千平方米的高大钢架结构的车间内,竟然空气清爽,鲤鱼在工业玻璃池内欢快畅游。细察之,整个屋顶均配置了巨大集尘机,对工艺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粉尘废气进行彻底过滤。而煤炭矿石传送带都加上了盖子,整个脱硫装置和肥料生产结为一体,废水的处理及冶炼废弃物通过自动智能调控装置得到充分回收利用(据称再利用率高达99%)。观后,笔者不禁为之惊叹。
令人称道的是,近年来日本政府针对废弃物快速增长的局面,借助市场等手段不断强化了治理力量。在日本,无论是生活垃圾还是产业废弃物,一般都需要有受政府检查许可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理,这些公司接受定量的垃圾,按垃圾分类进行收费,各种收费等级和标准虽有不同,但都能保证处理公司有利可图。当然,如果这些公司只收钱不作处理,或处理不符合政府规定的标准,是要被重罚的,甚至有接受刑事裁判的可能。此外,“回收就是财富、扔掉就是废物”的鲜明口号,已日益被众多日本企业所主动接受。
日本是一个精于技术模仿与创新的民族,在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日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大到工业报废汽车、船舶、建筑废料,小到生活废品玻璃瓶、铝铁罐、电池板、碎纸片,日本人的创新思维可谓层出不穷,开发了一系列独特完备的技术工艺和处理程序。以轮胎回收为例,2008年全日本报废轮胎数量约为1.5亿个,新日铁公司利用原创技术冷铁源熔解法(SMP),将废轮胎燃化,其中的高级碳素线材作为废钢的替代品还原成高级钢,油、煤气和残余的碳,则作为燃料替代品,重新利用,再资源化率可达100%。据测算,该技术每年可利用日本全国废轮胎的10%以上,换算成重油的节能效果高达10万千升/年,相当于减排15万吨CO2。
笔者想,中日两国如能加强该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必将对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
在日本国民看来,参与环境决策关系到所有市民的利益,任何人的利益都不能因环境问题受到伤害。这一认识与国家大力推行的从幼儿到成人的环保教育全覆盖体系紧密相连,争做环保公民、环保卫士已成为日本流行的社会新风尚。如今,“化废为宝”的循环观,构成了日本社会的一种公共文化和文明理念,渗透到了企业生产、行业发展和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强调全社会统一意见、进而形成合力,是日本废物治理的关键和重要特征。或许,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官民共建的操作性思路。
征文须知
征文时间
征文从即日起至2010年10月31日止(以当地邮戳等有效日期为准)。
中国青年报社负责征集中文作品,人民中国杂志社负责征集日文作品。
征文主题
(1)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2)环境保护与中日合作。
两者任选其一。请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忌空泛议论。
获奖公布
本次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
从2010年6月起至2010年11月,《中国青年报》将陆续刊登18篇获奖文章(即从6月起至11月每个月评选出3篇文章见报,请注意及时投稿)。待征文活动全部结束,由定评委从18篇获奖文章作者中遴选出6名一等奖获得者、12名二等奖获得者。然后,再从未见报征文作者中评选出24名三等奖获得者。最终评审结果将于2010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国际版上公布。
征文奖励
所有获奖者均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其中,6名一等奖获得者将被邀请于2011年2月访问日本;12名二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2000元人民币;24名三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500元人民币。
征文对象
16周岁~45周岁的中国公民。
征文要求
(1)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使用中文,字数限2000字以内。
(2)请参赛者务必附上个人基本资料(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职业,以及有效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如有电子邮箱,也请提供)。
征文邮寄
(1)征文请寄: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国际部;邮政编码:100702。(请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征文”字样)
(2)征文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 guojibu08@sina.com(在邮件主题一栏,请注明“征文”字样)。
网上查询
有关征文事项可登录“中青在线”网站(www.cyol.net或www.cyol.com)进行查询。
征文声明
①参加本年度活动者只能有一次获奖机会。
②参加过其他征文活动并获奖的作品不能参评。
③获奖作品的版权归本次活动主办者所有。
④获奖作品不能参加其他同类征文活动。
⑤应征作品一律不予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⑥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青年报社。
主办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日本科学协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
后援单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日友好协会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特别赞助:
日本财团
赞助:
全日空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