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人不能没有信仰
继几年前推出《藏獒》三部曲之后,杨志军蛰伏数年。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他已不再满足于讲述藏獒与人类之间的情感故事,而成为一个揭示西藏深层文化历史的藏学专家。在《伏藏》的一系列惊悚故事背后,杨志军的真正目的是西藏的历史、西藏的文化和西藏的精神。他试图表达这样一种信念:“能够撼动人的力量一定是友善与高尚,是爱。信仰的表现最不掺假的方式就是爱。”
《伏藏》讲述的是一个拯救布达拉宫、拯救灵魂信仰的英雄故事。它以仓央嘉措的情歌为线索,力图拨开历史迷雾,超越爱恨情仇,以《达·芬奇密码》式的悬疑方式破解神秘的西藏。而仓央嘉措的情怀,给这部看似充满恐怖的悬疑小说笼罩上了圣洁光环。书中贯穿始终的概念是:信仰。
该书责任编辑周昌义说,《达·芬奇密码》作为“好莱坞模式”的小说之所以能风靡全球,不在于它的感官刺激,而在于读者奔着感官刺激去,却意外地经受了信仰的洗礼。阅读《伏藏》也有同样的惊喜,阅读的过程几乎就是朝圣的过程。
书中提及的史实、人物、寺庙甚至佛像的故事,都有有据可查的详细描述。北京雍和宫是《伏藏》一切谜团的开始,众人逃亡破译之旅的起点。为了还原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记者更好体验藏传佛教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杨志军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伏藏》雍和宫起点之旅—从雍和宫和藏传佛教的历史,到每尊佛像背后的故事,杨志军如数家珍。
在审读《伏藏》的藏学家看来,杨志军关于藏传佛教和西藏历史文化的研究,早已经是专家水平。吃素、念佛、40多年青藏高原的生活,让杨志军和西藏结下了非同一般的缘分,同时也让他对非常宽容、人性化的藏传佛教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比如,书名“伏藏”是一个宗教词语,指的是“把信仰或经典埋藏起来,让千百年后的信徒发掘而成为当代的精神资源”。《伏藏》中,被埋葬与被发掘的“伏藏”,是被视为叛逆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遗嘱;“掘藏”的密码,则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且举世闻名的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曾是西藏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但在杨志军看来,他给藏传佛教注入了新的血液,填补了佛性对人性的忽略,使佛教成为真正的众生信仰的精神。杨志军认为,宗教的终极精神和世俗的最高理想应该不谋而合的,它们的彼岸都是“爱”。所以,严厉的宗教和浪漫的仓央嘉措情歌才能在青藏高原上并行,在西藏人民心中共存。
当下生活中日益严重的精神冲突也是杨志军写作《伏藏》的重要理由。“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不敢数。没有道德约束,没有良心发现,没有神,没有魂,没有救赎,没有主宰,自然就没有诚信、包容和善良,成人之美和与人为善已是难上加难。当早已沉入渊谷之底的‘底线’被我们践踏得七零八落时,我找到了写作《伏藏》的现实理由。”杨志军说。
在杨志军看来,现代人缺少的是一种大众化、普世化的信仰,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皈依宗教是寻找一个集团,而皈依信仰才是真正的精神出路。因为作为包括宗教在内的人类精神现象,信仰首先关注的是人类精神的纯洁与高尚,是虔诚的自我奉献而不是可耻的损人利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清贫、节制、利他、救度、和谐等而不是相反。”杨志军说。
与其说《伏藏》重现了仓央嘉措的一生命运,不如说它更是一次现代人引领自己寻找精神信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