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周刊

从小细节处看大关节

——读《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王树增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近代中国的沧桑岁月,缠绕着太多挥之不去的疑云和梦魇。泛黄的历史册页交织着奋争和苦难,激情与梦想,更有近百年的家国离乱与民生沉浮。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之艰难,时间之漫长,代价之沉重,堪称世界之最。

    然而放眼全球范围,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中,为何康熙皇帝仁政爱民却使大清停滞不前,彼得大帝凶暴治国反而让俄罗斯一飞冲天?为何慈禧太后殚精竭虑却“越帮越忙”,维多利亚女王甘居幕后大英帝国却高速发展?为何明治维新使日本一飞冲天,光绪主导的戊戌变法却如昙花一现……翻开《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一书,一幅幅风云画卷荡气回肠,一幕幕历史活剧令人浩叹深思。

    好的历史著作,对历史的解释不应是以观念为主体而是以事实为主体;好的历史学者,不应以激情的道德批判代替理性的制度探讨。这本书写到近代中西的帝王将相但无常见的官经匪气,写到才子佳人却无宫闱秘事。作者王龙独自点燃一具火把,敲开一扇黑漆漆的大门,全不顾及脚下的艰难湿滑,一步步摸索着走进幽暗历史隧道的最深处。他笔下对比解读的每组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光绪皇帝和明治天皇,或英雄末路,或一飞冲天,或功败垂成,或光芒四射。他们个人际遇无不投映出国家民族的命运,折射出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选择的必然归宿。他搬来一面面“西洋人物镜”进行对照鉴别,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拍了一张X光片,反思华夏数千年传统中的制度灾难和文化痼疾,为中国历史寻找普适性的世界性坐标。王龙写道:“举凡治国不进则退,欲单纯以保守为目的,其势必然难以长久。这,就是一个迷途的帝国留下的最大教训。”

    从小细节处看大关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王龙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无论写到慈禧还是维多利亚女王,都不见我们惯性思维中穷奢极欲的暴戾和“欧洲的祖母”式的慈祥。从中你会看到一个多才多艺的慈禧,也会看到一个贪婪恋权的维多利亚女王;而同为博学多才的一代明君,当康熙大帝在“红墙深锁的宫廷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西学的神奇”时,彼得大帝已远走天涯寻师问道,“他挥动野蛮的鞭子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对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成败得失,王龙则从他们在个人出身、知识结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其事业兴衰的必然规律……正是这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清中西英豪的风云对决,大国浮沉的拍案惊奇。

    本书涉及10组共20位中西著名历史人物,关于他们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王龙选择这个领域写作颇需要些勇敢无畏。充实的知识准备使得其行文清新流畅,书中掌故和正史互为佐证,诗笔和史笔融于一炉,这对于一个“70后”的年轻人来说殊为难得。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深层探讨,还是对制度传统的把脉梳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位年轻人对民族道路的冷静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真诚求索,颇显思想深度。

    该书所作的个性化历史结论未必不可探讨,这本来就是个可以令思想肆意奔驰的宽广领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全球化的进展,东西方的冲突和融合势必更加凸显,这种针对中西方比较的历史文化探讨也必将在我们的社会进步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因此看来,这本书的生命力将是长久的。从一般意义上讲,生命力长久的书,定是本好书。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