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竞争和功利侵蚀的爱
印度电影素来是以歌舞煽情的,然而《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即便不煽情,也足以令人感动,甚至让人不得不深思,因为它触碰了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我们的教育如何真正地关爱儿童。
《地球上的星星》的构架十分简单,一个8岁的名叫艾沙的大眼睛男孩,有着天赋的想象力,但是他在阅读方面却存在障碍,每个字母在他的眼里都是反的,即所谓“镜像”,于是由字母组成的单词和由单词组成的句子,他都看不懂,由于大量的知识来自于书本的阅读,艾沙因为阅读障碍,门门功课不及格,因而受到了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排斥和嘲笑。艾沙因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从抗拒、捣乱,到最后封闭自己,走向绝望。但是来自特教学校的老师拉姆,以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发现了艾沙的问题所在,并据理力争说服了学校和家长接受艾沙,理解艾沙,同时耐心引导艾沙,提高艾沙的自信心,逐渐纠正了艾沙的阅读障碍,使艾沙的天赋得到展示,回归了社会。
我们知道,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占到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儿童的70%以上。据研究,英语国家中有阅读困难的儿童高达10%~30%,学汉语的儿童中患有阅读障碍的人也在3%~5%左右。因为阅读障碍,儿童的行为也颇受影响,比如行为反应不集中或无组织,对所看到或听到的刺激,仅能掌握小部分;几乎做每件事都反应过度等等,这些都阻碍了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正常交流。
影片中的艾沙几乎具备了阅读障碍儿童的所有典型特征。而对阅读障碍儿童的医学心理干预则在于早期发现,个性化认知行为治疗。影片中的艾沙是幸运的,在经历了被社会、家庭抛弃后,遇到了具有特教经验的充满爱心的拉姆老师,于是艾沙解放了。
尽管影片的结局让人欣慰,但故事情节还是向观众传达了令人担忧的信息:儿童,特别是有一定问题的儿童,在被大人们掌控着的社会形态中生存艰难。在功利型的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大人们,以他们既定的价值取向中的好坏、取舍标准去评价儿童的行为和思维。
影片中艾沙的父亲就是这样,将艾沙的“反抗”和“不听话”斥之为学习的态度问题,于是“艾沙”类的不好好学习的态度,让“艾沙”类承受不了现代社会文化和道德的重压,无法完成现代应试教育制度的培养目标,无法完成大人们功利十足的野心——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于是大人们便处在担忧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竞争”的强烈焦虑中,而焦虑引发的愤怒,便全部指向了“艾沙”类的孩子们。
当然,影片也同时揭示了现在大人们想亲近孩子,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想帮助他们,却无法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困惑。在现代僵化教育制度的推助下,大人们便一步步地扼杀了“艾沙”类的天真纯洁和丰富的创造力。于是影片以艾沙充满想象力的五彩世界和老师、家长的暴怒画面的强烈对比,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大人们摆脱不了成年人的思维,学会以儿童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呢?于是,一个更尖锐和更隐蔽的问题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中还残存多少表达人性的“爱”呢?
也许,“爱”已经没有了,只剩下竞争和功利了。
我们有理由悲哀了,有思维障碍的儿童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无思维障碍的儿童,从小在现代的所谓正常教育下,已经完全接受了如何应试,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烙上了“功利”两字,他们的天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已被扼杀,他们内心的“爱”已所剩无几,他们已被逐渐打造成现在版的大人们的续页,他们的未来和他或她的父辈们一样,也将在未来的现代社会的舞台上疲惫着、躁动着……
于是,我们的命题又回到了本文的开头:我们的教育如何真正地关爱儿童?难道仅仅期待“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