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战鹰“心脏手术师”是这样炼成的
五七一九工厂何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如此高的赞誉?当笔者走进这个工厂时,顿时感到强烈的震撼:一个仅有2000多人的普通空军装备修理企业,短短几年间完成63项科研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动机修理能力成倍增长,工厂2004年总资产才11亿元,6年后就达到29亿元;同时,工厂还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奖”等数十项国家级殊荣。
五七一九工厂凭借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该厂厂长向巧坦言:独具空军特质、卓越品质、和谐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
打破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
“看那军旗飞舞的方向,前进着战车舰队和机群。上面也飘扬着我们的名字,年轻的士兵渴望建立功勋……”这首叫《那一天来临》的歌是五七一九工厂的厂歌。只要这首歌雄壮、激扬的旋律响起,每一个五七一九人就会神态庄重、热血沸腾。
五七一九工厂是隶属空军装备部的装备保障性企业,担负着军用航空发动机修理保障的重任。工厂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强烈的意识:“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不拿钢枪的战士!”
2004年,是全厂职工至今记忆尤为深刻的一年。这一年,某新型航空发动机维修线刚刚建成,航空兵部队的一批发动机进厂急待维修,各级首长心急如焚,上级机关和部队催修发动机的电话不断打来。如何不负重托,快速形成新型发动机批量修理能力?
经过8个月大刀阔斧的重新调配修理资源、改革修理流程,该厂修理能力显著提升,某型发动机平均修理周期降幅达27.3%。此后,他们根据部队保障任务的变化,对流程进行持续改进、优化,修理能力每年增长率达60%以上,先后实现了由维修二代机向三代机、由单机种、大批量维修向多机种、小批量维修的跨越。
随着大批新型航空装备在部队列装,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关键、重要零部件供应逐渐成为制约空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突出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先进战机发挥作用,军委和空军首长对此高度关注。
该工厂想部队所想、急部队所急,专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攻关,自主创新了2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代飞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突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使我军三代战机的发动机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1500小时,相当于使1台发动机发挥了1.6台发动机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国防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3000多个手印组成的和谐团队,是“追求卓越”的保证
在五七一九工厂,只要是上班期间,每个人都必须整整齐齐地穿好那套款式新颖的天蓝色工作服,工作服左臂绣着“情系蓝天”,右臂绣着“追求卓越”。
走进五七一九工厂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在文化广场的中心地带,有一条宽6米、长百米的“星光大道”。在这条“星光大道”上,镌刻着一只只大手印。据介绍,这些手印取自3000多位在职员工、离休老干部和退休职工,寓意每一名创业者、建设者都是企业之星,都已载入工厂建设发展的史册。
当设计这条“星光大道”时,曾有人建议把厂领导的手模放在第一排。厂长说:“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工作岗位的不同,没有个人的高低贵贱,我们不能搞这样的特殊。”
如今,每年新来的员工都要到这儿感受工厂的文化氛围,并把自己手模放在这条星光大道上。
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的氛围下,该厂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空前迸发。为了给部队服务,有一批职工常年出差在外,不辞辛苦,部队发动机出现问题、需要技术支援,他们保证24小时内赶到保障现场。有不少职工退休后不愿离厂,只要工厂有需要就义无反顾地在岗位上和年轻人一起奋战。身患重病的女工祁丽莎,做了两次化疗,但因为担心她的工序成为生产的“瓶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与同事一起奋战。高级工程师蔡仕祥退休后一直在教年轻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工厂也充分尊重职工的劳动和创造,2004年以来,实施了以职工名字命名优秀班组、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目前,已经有“黄强工作法”、“周陈工作法”、“吴创班组”、“敏智班组”等20多个“员工工作法”和生产班组。黄强、吴创、张永光等优秀职工的照片,被制作成灯箱布置在厂区主干道两旁。
在五七一九工厂的厂徽上,有一个永不停止转动的齿轮,“它代表了五七一九人永无止境的追求。”该厂党委书记梁绍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