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7月3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新奥泛能网 亮相世博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3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目前国内领先的清洁能源创新企业新奥集团所研究的泛能网,正是基于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重新规划能源的生产、转化与应用模式进而实现能效的最大化。而所谓能效就是实现各类能源从生产、运输、应用到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何谓“泛能网”?“泛能网”与能源创新有何相干?世博会中国馆关于泛能网的概念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目前电厂发电过程中,有高达55%的热能被损耗掉,而在泛能网中,这种巨大的浪费是可以避免的。

    据了解,泛能网将颠覆原有能源体系,包括能源生产方式、使用方式,以及各类型能源的转换方式等,进而实现能量的增溢和能效的最大化。通过智能化、系统化的管理,综合解决能源浪费、能源再生、能源互补以及CO2回收利用等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如此看来,解决能源危机、过度CO2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等绝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新能源开发与应用问题。如果想将多种类型的能源从生产、存储、运输、应用到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智能化管理,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能源创新“这一理念。

    “能效”:人类的“第五能源”

    炭能、核能、风能、太阳能被称为四大能源,在能源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人们还在不遗余力地去探索“第五能源“。然而,“泛能网”探索的道路绝不是单纯地在某种新能源领域中的苦苦追寻,它的探索方向是如何将人类智慧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不同种能源的生产、应用、储运和回收之中,从而实现系统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中华古老文明早已告诉人们,在老子的大唯物观理念中,人类智慧本身就是“能量”,如果将这一“新能源”转化为以“能效”为表象的能源形态,那么“能效”本身就是继四大能源之后,又统领于四大能源之上的“第五大能源”。“能效”本身,就是能源创新的重中之重。

    泛能网:科学客观地对待传统能源

    据了解,世博会中国馆所展示的泛能网,除了在系统能效方面对能源创新理念做了高屋建瓴式的提升外,在能源创新概念的广度上也有更加科学和客观的阐述,即将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起列入广义新能源的范畴,并正式提出了智能新能源的概念。

    纵观过去的30年,不论是国际或是国内,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远高于对煤炭发展的关注,普遍认为煤炭是即将被淘汰的能源品种,但实际上,如果能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尤其对于中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将会是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由和现实之路。以此观念,在泛能网的规划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通过气化采煤技术与微藻生物吸碳技术实现传统煤炭的高效、清洁应用,还能看到传统能源是如何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在统一的智能管理平台上被合理地运输、储存、相互转换与补充,形成一个闭合的可循环系统,应用于家庭、园区和城市。

    系统能效与行业壁垒

    正如泛能网所展示的,未来总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而且二者并非是简单的并列,而是彼此循环并相互关联存在的,也就是打破“竖井式”的能源应用模式。

    目前系统能效技术和泛能网仍在研发阶段,大范围推广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壁垒,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也是泛能网推广与应用的重要一环。例如,现在发电厂发电效率在37%~40%,而55%变成热能,发电厂一般仅回收其中一小部分,其他热能都被浪费。如果能把行业壁垒打破,将可以大幅度提高热能利用。

    有业内专家呼吁除企业间主动打破壁垒外,国家也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果能够打破能源行业的壁垒,节省的能源可相当于一个葛洲坝水电站甚至能省出一个三峡。”

    而对于智能新能源系统初期成本增加的问题,已有研究指出,建立智能新能源系统大概会增加企业5%~8%成本,但这完全可以通过能效提高来弥补,只要打破行业壁垒,整个系统可在一年到一年半就能收回投资,此后就是享受节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了。

    泛能网,力创能源“新常态”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IT技术实现了信息时代的地球村梦想。然而,纵观泛能网,它旨在打破能源常态,创建能源“新常态”,当人类智慧真正融入到能源生产、储运、应用与回收四环节之中,系统能效理论将不只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泛能网将实现的不仅是理念中的地球村,而是在阳光普照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地球家园。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